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楚制的诗词

关于楚制的诗词(164首)

  • 1.《千秋岁(咏畴昔胜会和人韵,后篇喜其归)》 宋·李之仪

    深帘静昼。
    绰约闺房秀。
    鲜衣楚制非文绣。
    凝脂肤理腻,削玉腰围瘦。

  • 2.《醉春风》 宋·贺铸

    楼外屏山秀。
    凭阑新梦后。
    归云何许误心期,候候候。
    到陇梅花,渡江桃叶,断魂招手。
    楚制汗衫旧。
    啼妆曾枕袖。
    东阳咏罢不胜情,瘦瘦瘦。
    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一枝烟柳。

  • 3.《法驾导引(寿吴蒙庵)》 宋·刘辰翁

    金茎露,金茎露,绝胜九霞觞。
    挼碎菊花如玉屑,满盘和月咽风香。
    不老是丹方。
    六十七,六十七,七岁见端平。
    记得是秋除目好,近年大路到南京。
    楚制起诸生。

  • 4.《八月旦始凉》 宋·刘敞

    骚骚北风急,杳杳白支飞。
    江汉波新起,蒹葭露欲晞。
    狂歌闻凤鸟,楚制见荷衣,历历先贤趣,南浮亦庶几。

  • 5.《春间小诗书赵壁追录之》 宋·朱槔

    夜月闽杯浅,春风楚制轻。
    故乡空费梦,来此听溪声。

  • 6.《郑家口夜泊次俞宜黄韵因怀昔年计偕诸公》 明·归有光

    飞沙竟日少光辉,浪急风高月色微。
    为忆含桃催物候,尚淹行李未春归。
    吴歌独自弹长铗,楚制堪怜著短衣。
    来往常经郑家口,当时同伴共来稀。

  • 7.《山行》 宋·王安石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 8.《东皋》 宋·王安石

    起伏晴云径,纵横暖水陂。
    草长流翠碧,花远没黄鹂。
    楚制从人笑,吴吟得自怡。
    东皋兴不浅,游走及芳时。

  • 9.《刘道士赠小葫芦》 宋·陆游

    短袍楚制未为非,况得药瓢相发挥。
    行过山村倾社看,绝胜小剑压戎衣。

  • 10.《闲适二首》 宋·陈造

    长日奔驰传置如,久妨著论与抄书。
    逢人争席有时有,疥壁留诗无处无。
    御寇未辞躬楚制,论文常记揽桓须。
    扁舟再有东游便,肯向朋从自作疎。

  • 11.《绍定闽寇平上功省府黄伯》 宋·郑清之

    君莫愁,君莫愁,不龟澼絖能封侯。
    君莫愁,君莫愁。

  • 12.《寿星相》 宋·仇远

    西方长庚今我是,东郡短人岂兄弟。
    修眉班首顶如鬀,蹡蹡衣裳犹楚制
    翩然来游太平世,市上小儿惊且睨。
    身外不须童鹤赘,一粲人间八千岁。

  • 13.《游禁苑陪幸临渭亭遇雪应制》 唐·李峤

    同云接野烟,飞雪暗长天。
    拂树添梅色,过楼助粉妍。
    光含班女扇,韵入楚王弦。
    六出迎仙藻,千箱答瑞年。

  • 14.《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 唐·赵冬曦

    轩辕应顺动,力牧正趋陪。
    道合殷为砺,时行楚有材。
    省方西礼设,振旅北京回。
    地理分中壤,天文照上台。
    寒依汾谷去,春入晋郊来。
    窃比康衢者,长歌仰大哉。

  • 15.《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唐·崔国辅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
    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
    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
    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 16.《送郭秀才制举下第南游》 唐·钱起

    失志思浪迹,知君晦近名。
    出关尘渐远,过郢兴弥清。
    山尽溪初广,人闲舟自行。
    探幽无旅思,莫畏楚猿鸣。

  • 17.《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 唐·刘禹锡

    惊禽一辞巢,栖息无少安。
    秋扇一离手,流尘蔽霜纨。
    故侣不可追,凉风日已寒。
    远逢杜陵士,别尽平生欢。

  • 18.《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 宋·陆游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
    萧条病骥。
    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
    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

  • 19.《水调歌头(蒲制帅以喜雨韵为寿,和以谢之)》 宋·李曾伯

    两岁是六_,万里客他州。
    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
    想见吴中稚子,已办秫田数顷,更种橘千头。
    堪笑新亭酒,空效楚人囚。

  • 20.《王孙圉论楚宝》 先秦·佚名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
    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
    ”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
    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