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著目的诗词

关于著目的诗词(374首)

  • 1.《虎邱遍观题壁》 宋·钱时

    莫嗔鱼目混摩尼,著目从头亦自奇。
    但向壁间时得句,老夫不用更题诗。

  • 2.《家园即事十三首》 宋·郑清之

    人心似铁炉犹在,世事如棋路不移。
    著目光牛背上,英雄千古竟儿嬉。

  • 3.《谢答严用韵送绿萼梅》 宋·赵蕃

    江梅未醒如冻蝇,蜡梅先折能宁馨。
    江梅既开瘦欲绝,蜡梅吐香方未歇。
    几思觅句摅襟期,嫌如蔬筍伤肝脾。
    君诗与花辱俱见,却悔临渊只痴羡。
    君因此花诗再题,过读快若垢得篦。
    从渠见者不著目,亦胜长安纷市鬻。

  • 4.《与叔骥父子别后怅然怀之三首》 宋·赵蕃

    君家苕霅间,吴楚梦莫续。
    兹行得所未,到处须著目
    平生胸中奇,于此不容缩。
    江山虽云生,诗句何妨熟。

  • 5.《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 唐·权德舆

    直城朱户相逦连,九逵丹毂声阗阗。
    春官自有花源赏,终日南山当目前。
    晨摇玉佩趋温室,莫入竹溪疑洞天。

  • 6.《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 唐·白居易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
    嵩峰馀霞锦绮卷,伊水细浪鳞甲生。
    洛阳闲客知无数,少出游山多在城。

  • 7.《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 8.《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 9.《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唐·皎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 10.《六州歌头·东风著意》 宋·韩元吉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 11.《水调歌头(快阁上绣使萧大著)》 宋·徐鹿卿

    廊庙补天手,夷夏想威名。
    上前张胆明目,倾倒汉公卿。
    二百年来章贡,前赵后萧相□,今古两豪英。
    四海望霖雨,可但总祥刑。

  • 12.《校书朱君示及园居胜概新篇一轴皆有標目轧成》 宋·卢革

    姑苏右浙会,园榭森相望。
    之子脱名锁,自主无何乡。
    虚堂布遗经,周孔之文章。
    静斋播风雅,弦音日洋洋。

  • 13.《南坡不以科目自累而以风雅处鸣请余为赋》 宋·沈说

    凤衔科诏出祥云,底事儒林有逸民。
    四海声名难著我,一坡风月正宜人。
    镜留白发非遮俗,家酿黄柑可接春。
    只许诗朋自来往,素袍青履华阳巾。

  • 14.《庵中晨起书触目》 宋·陆游

    山重水复怯朝寒,一卷窗间袖手看。
    朱担长瓶列云液,绛囊细字拆龙团。
    数峰移自侏儒国,一研来从黯淡滩。
    要识放翁顽钝处,胸中七泽著犹宽。

  • 15.《寄题刘著作羲叟家园效圣俞体》 宋·欧阳修

    嘉子治新园,乃在太行谷。
    山高地苦寒,当树所宜木。
    群花媚春阳,开落一何速。
    凛凛心节奇,惟应松与竹。

  • 16.《病目作近体诗五首》 宋·晁说之

    愁极犹知吾道尊,尚烦几许北堂萱。
    善人在疚乡评减,老物可憎天意存。
    谩使楚囚临澧浦,难教汉使识河源。
    著书昔日年犹少,老意今朝欲绝言。

  • 17.《饯送高大著出镇严陵》 宋·刘克庄

    抗疏鸣阳易,翻身出昼难。
    无家归蜀道,有敕管严滩。
    席藁臣言戆,分茅圣度宽。
    空令同馆士,极目认帆竿。

  • 18.《目疾》 宋·陈与义

    天公嗔我眼常白,故著昏花阿堵中。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著篱令恶谁能继,损读方奇定有功。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证圆通。

  • 19.《次韵子有赋著图书所》 宋·洪咨夔

    富儿种卮敌封君,贫翁结柳呼奴星。
    物理亏盈蛇夔蚿,惟有读书可以逃天刑。
    守玄老死天禄阁,巧宦三入承明庭。
    人生得失雉枭庐,惟有知道可以垂芳馨。

  • 20.《感遇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以将穷山海迹胜绝》 宋·晁补之

    平生莫逆交,弦断寄心赏。
    相思望青枫,目极江水上。
    念当及时节,农事动春壤。
    来者不有年,何能咎吾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