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湔衣的诗词

关于湔衣的诗词(33首)

  • 1.《白苧歌》 宋·释居简

    经纱才上机,梭飞玉攕攕。
    怕君寻春迟,落机宽裁衫。
    春心乱如蓬,冉冉随春霏。
    芳迳晓沾露,软尘红上衣。
    归来恨尘污,湔衣浣纱处。
    难湔芳露痕,易湔衣上尘。

  • 2.《晦日》 唐·张说

    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
    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
    共忆浮桥晚,无人不醉归。
    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

  • 3.《饮裴侯家》 宋·王安石

    裴侯饮我日向中,四坐宾客颜皆红。
    扫除高馆邀我入,自出粜麦怜民穷。
    天边眼力破万里,桑麻冥冥山四起。
    野心探寻殊未已,更欲湔衣北城水。

  • 4.《如梦令·横塘答斜日照扉》 清·朱彝尊

    横塘答斜日照扉,松钗柳带依依。
    犹记石桥下,绿阴小舫催归。
    花飞,花飞,独自水上湔衣

  • 5.《和许表民湔江驿四题》 宋·李新

    花尽蜂腰瘦,风低燕胁凉。
    云衣迷远岫,烟幕蔽柔桑。

  • 6.《和春深二十首》 唐·白居易

    何处春深好,春深富贵家。
    马为中路鸟,妓作后庭花。
    罗绮驱论队,金银用断车。
    眼前何所苦,唯苦日西斜。

  • 7.《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 唐·李商隐

    昔帝回冲眷,维皇恻上仁。
    三灵迷赤气,万汇叫苍旻.
    刊木方隆禹,陛陑始创殷。
    夏台曾圮闭,汜水敢逡巡。

  • 8.《秋霖即事联句三十韵》 唐·白居易

    萧索穷秋月,苍茫苦雨天。
    泄云生栋上,行潦入庭前。
    ——白居易
    苔色侵三径,波声想五弦。

  • 9.《满江红》 宋·毛幵

    泼火初收,秋千外、轻烟漠漠。
    春渐远、绿杨芳草,燕飞池阁。
    已著单衣寒食后,夜来还是东风恶。
    对空山、寂寂杜鹃啼,梨花落。

  • 10.《玉楼春》 宋·高观国

    春烟澹澹生春水。
    曾记芳洲兰棹舣。
    岸花香到舞衣边,汀草色分歌扇底。
    棹沈云去情千里。
    愁压双鸳飞不起。
    十年春事十年心,怕说湔裙当日事。

  • 11.《满江红》 宋·刘克庄

    落日登楼,谁管领、倦游狂客。
    待唤起、沧浪渔父,隔江吹笛。
    看水看山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对暮云、不见美人来,遥天碧。

  • 12.《绮怀十六首》 清·黄景仁

    楚楚腰肢掌上轻,得人怜处最分明。
    千围步障难藏艳,百合葳蕤不锁情。
    朱鸟窗前眉欲语,紫姑乩畔目将成。
    玉钩初放钗初堕,第一销魂是此声。

  • 13.《大德辛丑六月六日游洞霄和杜南谷》 宋·邓牧

    南谷仙翁游八极,千山万山远相揖。
    翩然一笑玄盖天,草木尘埃总湔涤。
    晋人伏虎老空岩,秦代隐仙遗有声。
    幸喜仙翁能好客,羽衣谈笑晚风清。

  • 14.《题翠蛟亭》 宋·胡榘

    山英藏水巧能欺,动地雷声发骇机。
    惊看玉渊千浪耸,挽回银浦一支飞。
    流霞未引松花酒,湔雪先霑槲叶衣。
    坐觉群仙生起色,倒倾蛟室泻珠玑。

  • 15.《游处州石门洞赋长句二十韵》 宋·徐恢

    我闻石洞今几年,一朝来系秋风船。
    大船膖肛小船远,渔舟替涉幽涧泉。
    拖舟上上抵砂砾,更与略彴相夤缘。
    黄冠道士衣翩翩,殷勤为我临涧边。

  • 16.《送潘御史克容释累赴京》 明·郭登

    才难不其然,此叹自千古。
    淳风散已久,至道卑若土。
    纷纷事机巧,泛泛播簧鼓。
    虚名竞相尚,实践反遭侮。

  • 17.《露筋娘子诗(并序)》 明·王彝

    淮城小如盖,僻在湖草边。
    萧条城下路,昔有两婵娟。
    秋姿艳明月,相携良可怜。
    小姑泣向嫂,薄暮惨墟烟。

  • 18.《再和公择舅氏杂言》 宋·黄庭坚

    外家有金玉,我躬之道术。
    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乌哺仁人之林。
    养生事亲汔师古,炊玉爨桂能至今。
    岁暮三十裘,食口三百指。

  • 19.《听履霜操》 宋·黄庭坚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打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
    我以岁莫起视夜兮,北山饮予斗柄。
    幽人拂琴而当予,曰夫子则锺期,尝试刳心而为之听。
    若有人兮亦既修,宴衽席之言兮不知其子之齐圣。

  • 20.《观秘阁苏子美题壁及中人张侯家墨迹十九纸率》 宋·黄庭坚

    仁祖康四海,本朝盛文章。
    苏郎如虎豹,孤啸翰墨场。
    风流映海岱,俊锋不可当。
    学书窥法窟,当代见崔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