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关于求贤者的诗词(223首)

  • 141.《酬王檐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 宋·王安石

    余闻古之人,措法贻厥後。
    命官惟贤材,职事又留狃。
    止能权轻重,王府则多有。
    岂尝搉其子,而为民父母。

  • 142.《送清江王守赴召》 宋·杨万里

    世言富贵昜得家世难有贤,父兄子弟未渠贤。
    君不见祖孙父子兄与弟,根兰树玉枝亦桂。
    魏晋以来谁子家,只数江淮一王氏。
    世言淮水若绝渠不昌,不知淮水有绝渠更长。

  • 143.《阅古堂诗》 宋·范仲淹

    中山天下重,韩公兹镇临。
    堂上绘昔贤,阅古以儆今。
    牧师六十人,冠剑竦若林。
    既瞻古人像,必求古人心。

  • 144.《依韵和丁元珍见寄》 宋·梅尧臣

    我从江南来,挂席江上正。
    轻舟自行速,不与风力竞。
    乃省少时学,强勉无佳兴。
    初如弄机杼,未解布丝经。

  • 145.《次韵邵子文书梦》 宋·晁说之

    先生有道无守田,长歌击壤醉伊川。
    今式玄冢高嵩峦,嗣子诗礼老益端。
    少从父友学其难,一书百读口角涎。
    父友寸步简策边,声名九州四海宽。

  • 146.《谪居感事》 宋·王禹偁

    迁谪独熙熙,襟怀自坦夷。
    孤寒明主信,清直上天知。
    消息还依道,生涯只在诗。
    惟尚谕山水,讵敢咏江蓠。

  • 147.《又上座主李左史八十韵》 宋·程公许

    江路三年别,心旌万里摇。
    登龙空有梦,蛰蚁困无聊。
    侧听除书峻,深期庙论调。
    方看仪玉笋,胡遽理荪桡。

  • 148.《次李信州七十韵》 宋·华岳

    挺挺万人杰,堂堂间世贤。
    胸中兵十万,足下客三千。
    扬赋希三叹,坡诗和百篇。
    锦囊华似衮,采笔大如椽。

  • 149.《追和渊明贫土诗七首》 宋·刘黻

    静对松竹枝,一尘无相干。
    饮酒不至醉,读书匪求官。
    畦瘠多种菊,采采亦可餐。
    衣冠背时样,笔砚同岁寒。
    但求圣贤心,肯效儿女颜。
    纷纷往来者,笑我柴门关。

  • 150.《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八郎中》 唐·刘禹锡

    深春风日净,昼长幽鸟鸣。
    仆夫前致词,门有白面生。
    摄衣相问讯,解带坐南荣。
    端志见眉睫,苦言发精诚。

  • 151.《涧底松-念寒俊也》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 152.《读《阴符经》寄鹿门子》 唐·陆龟蒙

    清晨整冠坐,朗咏三百言。
    备识天地意,献词犯乾坤。
    何事不隐德,降灵生轩辕。
    口衔造化斧,凿破机关门。

  • 153.《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 唐·欧阳炯

    锦城东北黄金地,故迹何人兴此寺。
    白眉长老重名公,曾识会稽山处士。
    寺门左壁图天王,威仪部从来何方。

  • 154.《题取经诗(载《翻译名义集》,云唐义净三藏作)》 唐·无名氏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 155.《相逢行别朱大复比部》 明·吴梦旸

    请君为我止,听我《相逢行》。
    相逢恍若昧平生,颜色可疑心事明。
    但云两人天所成,安能百岁无合并。
    眼中不觉乡国远,一日携手长安城。

  • 156.《哭梅圣俞》 宋·王安石

    诗行於世先春秋,国风变衰始柏舟。
    文辞感激多所忧,律吕尚可谐鸣球。
    先王泽竭士已偷,纷纷作者始可羞,其声与节急以浮。
    真人当天施再流,笃生梅公应时求。

  • 157.《高沙道中》 宋·文天祥

    三月初五日,索马平山边。
    疾驰趋高沙,如走阪上圆。
    夜行二百里,望望无人烟。
    迷途呼不应,如在盘中旋。

  • 158.《赠刘成文》 宋·王令

    予生谢早先,晚世相逅邂。
    礼俗不可徵,百孔千疮坏。
    平时以是念,食美不知囋。
    谁为医国者,已亟不图瘥。

  • 159.《比观仲结诸公课会皆勍敌也行就举南宫作此赠》 宋·李流谦

    文章末流乃科举,剽东掠西何等语。
    得者矜夸失者羞,其中往往分贤否。
    一官生涎偿不勉,譬之北辕求适楚。
    诸君堂堂万骑将,折箠自足笞狂虏。

  • 160.《访汤粹》 宋·汪莘

    文者道之器,诗者文之精。
    世儒失本原,谓以一枝鸣。
    仆昔颇好学,不与时俗并。
    始求为已事,中胡济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