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喧寂的诗词

关于喧寂的诗词(286首)

  • 1.《听蝉曲》 明·张羽

    黄莺紫燕寂无喧,新声最好是闻蝉。
    栖烟初噪如喧籥,吸露才停似断弦。
    乍向风前闻杳袅,营营嘈嘈鸣不了。
    断续能牵客梦长,凄凉解动羁愁早。

  • 2.《李参政生日二首》 宋·魏了翁

    湖浅霜雁寒,天高老龙蛰。
    悠悠瀛海间,时运递消息。
    黄钟一龠回,槁瘁亦敷泽。
    茹茅趣连征,墐户同一辟。

  • 3.《冬日斋中即事》 宋·陆游

    夙兴人尚默,众鸟相与言。
    小语岂不可,何至尔啾喧。
    吾独拥燎炉,宿火有余温。
    澹然以自适,喧寂何足论!

  • 4.《昼坐闻墙外人声殊败幽思戏作》 宋·陆游

    老人气衰凋发齿,岁月翩翩来有几?晨兴食米不一溢,日课读书犹十纸。
    虽云喧寂无二观,终嫌蜩蚻喧吾耳。
    亟起振衣欲出门,赤日当空汗如洗。
    拨灰未炷瓦炉香,汲井先换铜匜水。
    也胜太史落南时,短檠夜对屠牛机。

  • 5.《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 宋·郑清之

    颠风横雨穷山秋,樵青驰檐车停辀。
    松声撼空吼万牛,轰豗势欲倾不周。
    晨鸡扼吭喑且愁,百鸟何敢相喧啾。
    恍疑赵壁环诸侯,呼声动地锵弓矛。

  • 6.《绵竹大中祥符寺通悟圣师所创寺前老柏系师手》 宋·程公许

    六丰年前事异哉,二龙委骨致环材。
    虽然悬识识兴废,要以无心为去来。
    寺里塔模天竺样,门前柏是圣师栽。
    若将雁岭较喧寂,寂定光中定咍。

  • 7.《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 唐·杨巨源

    火入天地炉,南方正何剧。
    四郊长云红,六合太阳赤。
    赫赫沸泉壑,焰焰焦砂石。
    思减祝融权,期匡诸子宅。

  • 8.《送孙山人》 唐·姚合

    山翁来帝里,不肯住多时。
    尘土衣裳重,腥膻仆隶饥。
    林中愁不到,城外老应迟。
    喧寂一为别,相逢未有期。

  • 9.《杂讽九首》 唐·陆龟蒙

    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
    人争捩其臂,羿矢亦不中。
    微微待贤禄,一一希入梦。
    纵操上古言,口噤难即贡。

  • 10.《自大林与韩明府归郭中精舍》 唐·灵一

    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
    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晖。
    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
    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 11.《题隐者所居》 宋·储泳

    尽日掩柴门,何人得见君。
    只因喧寂异,似有圣凡分。
    漠近夜疑雨,山深晴亦云。
    传闻九霄翮,落羽正纷纷。

  • 12.《九锁山十咏·栖真洞》 宋·吕同老

    殊庭天柱西,微迳罗荆棘。
    驱车谷口亭,清气已迫人。
    元销为我开,灵关岂无津。
    棋枰俨遗局,乳盖垂空轮。

  • 13.《宿浦口周生池馆》 明·钟惺

    江边事事作山家,复有山斋著水涯。
    一壑阴晴生草树,六时喧寂在莺花。
    潮寻故步沙频失,烟叠新痕岭若加。
    信宿也知酬对浅,暂将心迹寄幽遐。

  • 14.《玉梁道中杂咏》 宋·罗与之

    尘坌不可耐,飘然入林坰。
    稍觉道心胜,渐至诗脾清。
    静极生孤愁,耿耿难为情。
    喧寂两莫惬,吾意何由平。

  • 15.《夙兴》 宋·陆游

    老眼无眠觉夜长,揽衣不复待窗光。
    明星渐淡避初日,秋露已浓生晓凉。
    出草幽花红紫杂,穿林啼鸟去来忙。
    是中有趣君知否?喧寂年来已两忘。

  • 16.《旬虑十七韵呈同舍》 宋·司马光

    府官无旬休,虑问乃游息。
    诏书禁从诣,不舍始朝食。
    缓带对藜羹,下箸免促迫。
    门前吏卒散,却扫谢来客。

  • 17.《送文慧师归眉山》 宋·司马光

    至人心如云,去住叭所适。
    飘摇涉四海,岂复校喧寂
    朅来王城游,红尘暖晨夕。
    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

  • 18.《和宋郎中孟秋省直》 宋·司马光

    夜久残暑尽,好风来满襟。
    床空唯唯轩,冠小不施簪。
    竹影乱凉月,林梢转晓参。
    人心有喧寂,何必欲云岑。

  • 19.《前此诸韩来饮独仲连以小儿病不至明日仲连有》 宋·梅尧臣

    夜与贤豪饮,方闻默坐时。
    我斟相乐酒,君咏寄来诗。
    莫恨殊喧寂,真缘笃爱慈。
    何当因雪兴,过此未应迟。

  • 20.《答衍师见赠》 明·高启

    衍师本儒生,眉骨甚疏峭。
    轩然出人群,快若击霜鹞。
    早尝垂长绅,挟册诵周邵。
    欲陈兴坏端,往应乞言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