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喜儒的诗词

关于喜儒的诗词(382首)

  • 1.《卢山五咏 饮酒台》 宋·苏轼

    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
    莫向骊山去,君王不喜儒

  • 2.《送闻人茂德删定归嘉禾》 宋·周必大

    七年束带趁朝参,共喜儒林得指南。
    经传注成头未白,公卿阅遍绶犹蓝。
    秋来去国怀张翰,此去论诗忆郑覃。
    别酒易阑情不尽,会凭清梦听清谈。

  • 3.《读庆元党人家乘蜀》 宋·王迈

    喜儒宗用,无何学禁严。
    甘心师管晏,绝口说伊濂。
    天岂斯文丧,人忧善类殓。
    一鸣公甚伟,直气戢群憸。

  • 4.《次韵答襄阳龙图燕给事庆仆序直禁林》 宋·宋庠

    右银仙闼倚云开,孤客缘何待诏来。
    一节亲恩迂使驿,五花前署隔公台。
    英游但喜儒绅集,涸使偏惊吏腕催。
    昼槛宝鹓翔帝竹,夕轩瑶斗挂宫槐。
    朝无滥吹终逃郭,性有真愚敢望回。
    隽老裁篇褒意重,远分江汉濯馀埃。

  • 5.《留别袁伯长待制凌德庸少监南翁待制诸公三绝》 宋·陆文圭

    待诏明延百有馀,一人释褐向江都。
    诸生对策地奇语,由写何曾不喜儒

  • 6.《喜从弟激初至》 唐·卢纶

    儒服策羸车,惠然过我庐。
    叙年惭已长,称从意何疏。
    作吏清无比,为文丽有馀。
    应嗤受恩者,头白读兵书。

  • 7.《喜皇甫郎中拜谕德兼集贤学士》 唐·李端

    为郎三载后,宠命一朝新。
    望苑迁词客,儒林拜丈人。
    莺飞绮阁曙,柳拂画堂春。
    几日调金鼎,诸君欲望尘。

  • 8.《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怀古…和依本韵》 唐·刘禹锡

    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
    荀谢年何少,韦平望已久。
    种松夹石道,纡组临沙阜。
    目览帝王州,心存股肱守。

  • 9.《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 唐·白居易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
    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

  • 10.《喜弟淑再至为长歌》 唐·李渤

    前年别时秋九月,白露吹霜金吹烈。
    离鸿一别影初分,泪袖双挥心哽咽。
    别来几度得音书,南岳知□□□□。

  • 11.《喜友人厉图南及第》 唐·李频

    相忧过己切,相贺似身荣。
    心达无前后,神交共死生。
    承家吾子事,登第世人情。
    未有通儒术,明时道不行。

  • 12.《和友人喜相遇十首》 唐·李咸用

    为儒自愧已多年,文赋歌诗路不专。
    肯信披沙难见宝,只怜苫草易成编。
    燕昭寤寐常求骏,郭隗寻思未是贤。

  • 13.《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四十二韵》 唐·皎然

    我祖传六经,精义思朝彻。
    方舟颇周览,逸书亦备阅。
    墨家伤刻薄,儒氏知优劣。
    弱植庶可凋,苦心未尝辍。

  • 14.《喜雨》 宋·虞俦

    云气翻车盖,天河注瓦沟。
    滂沱三日雨,登济一年秋。
    旱火扫无迹,狂雷怒不收。
    腐儒营一饱,卒岁恐优游。

  • 15.《喜迁莺 贺人生第三子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六案》 元·王特起

    古今三绝。
    唯郑国三良,汉家三杰。
    三俊才名,三儒文学,更有三君清节。
    争似一门三秀,三子三孙奇崛。

  • 16.《喜逢灵江赟禅师》 宋·江朝卿

    两世吟边友,分携二纪馀。
    独怜身老去,及见顶圆初。
    间昼烹茶数,炎天人定疏。
    久依莲社泊,晤语胜邻居。

  • 17.《喜归述怀留别李于鳞王元美徐子与宗子相四子》 明·梁有誉

    天地炎州外,云涛涨海边。
    为儒嗟世业,结社断尘缘。
    髫龀趋先子,荣枯忆往年。
    时推骢马使,人避铁冠贤。

  • 18.《雪夜招文永嘉宗儒饮承宗儒和诗再答》 明·刘英

    同云漠漠护深斋,兴到从教漏点催。
    寒色照人知霰集,疏花有喜傍灯开。
    平生漫说诗千首,一饮还能酒百杯。
    明日雪晴山满目,更开溪阁待君来。

  • 19.《既作闵雨诗是夕遂澍雨夜中喜不能寐起作喜雨》 宋·黄庭坚

    南风吹雨下田塍,田父伸眉愿力耕。
    麰麦明年应解好,帘栊今夜不胜清。
    直须洗尽焦枯意,不厌屡闻飘洒声。
    黄卷腐儒何所用,惟将歌咏报升平。

  • 20.《喜雨歌为宋太守赋》 元·王冕

    南州六月旱土赤,炎官火伞行虚空。
    田畴圻裂河海涸,万物如在红炉中。
    桔槔不用计已梏,农民踏踏愁岁凶。
    蓬莱太守民父母,下顾赤子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