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利物的诗词

关于利物的诗词(535首)

  • 1.《絜矩书院示学子》 宋·章粲

    四时配四德,元亨利与贞。
    天德元最重,方春木主生。
    夏火物畅茂,是为德之亨。
    金利秋向实,水贞冬日成。

  • 2.《月映清淮流》 唐·徐敞

    遥夜淮弥净,浮空月正明。
    虚无含气白,凝澹映波清。
    见底深还浅,居高缺复盈。
    处柔知坎德,持洁表阴精。
    利物功难并,和光道已成。
    安流方利涉,应鉴此时情。

  • 3.《叹水别白二十二(一韵至七韵)》 唐·刘禹锡

    水。
    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 4.《西江月(十)》 宋·张伯端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
    寻常邪见及提携。
    方便指归实际。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
    圆光一颗好摩尼。
    利物兼能自利。

  • 5.《奉和圣制温泉歌》 唐·张九龄

    有时神物待圣人,去后汤还冷,来时树亦春。
    今兹十月自东归,羽旆逶迤上翠微。
    温谷葱葱佳气色,离宫奕奕叶光辉。

  • 6.《咏史十一首》 唐·李华

    昂藏獬豸兽,出自太平年。
    乱代乃潜伏,纵人为祸愆。
    尝闻断马剑,每壮朱云贤。
    身死名不灭,寒风吹墓田。

  • 7.《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东郭居(效丘迟)》 唐·李绅

    昔余过稚齿,从师昧知奥。
    徒怀利物心,不获藏身宝。
    曳娄一缝掖,出处劳昏早。
    醒醉迷啜哺,衣裳辨颠倒。

  • 8.《喜李侍郎得西京留台》 宋·司马光

    贱了何为者,栖栖今二毛。
    沧波浮片叶,大声载秋毫。
    利物物何补,营身身已劳。
    羡君遗世纲,脱屣一何高。

  • 9.《十二时/忆少年》 宋·无名氏

    临寰宇,恭已岩廊。
    属意在耕桑。
    爱民利物,德迈陶唐。
    跻俗尽淳庞。

  • 10.《郊庙歌辞·享先蚕乐章·永和》 唐·佚名

    芳春开令序,韶苑畅和风。
    惟灵申广祐,利物表神功。
    绮会周天宇,黼黻藻寰中。
    庶几承庆节,歆奠下帷宫。

  • 11.《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唐·杜甫

    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
    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

  • 12.《达奚中丞东斋壁画山水…得树杪悬泉送长安赵元阳少府》 唐·卢纶

    素壁画飞泉,从云落树颠。
    练垂疑叶响,云并觉枝偏。
    利物得双剑,为儒当一贤。
    应思洒尘陌,调膳亦芳鲜。

  • 13.《玩止水》 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 14.《春雨》 唐·薛能

    电阔照潺潺,惊流往复还。
    远声如有洞,迷色似无山。
    利物乾坤内,并风竹树间。
    静思来朔漠,愁望满柴关。
    迸湿消尘虑,吹风触疾颜。
    谁知草茅径,沾此尚虚闲。

  • 15.《春雨》 唐·薛能

    电阔照潺潺,惊流往复还。
    远声如有洞,迷色似无山。
    利物乾坤内,并风竹树间。
    静思来朔漠,愁望满柴关。
    迸湿消尘虑,吹风触疾颜。
    谁知草茅径,沾此尚虚闲。

  • 16.《镜湖夜泊有怀(东晋太守马臻所筑)》 唐·李频

    广水遥堤利物功,因思太守惠无穷。
    自从版筑兴农隙,长与耕耘致岁丰。
    涨接星津流荡漾,宽浮云岫动虚空。
    想当战国开时有,范蠡扁舟祗此中。

  • 17.《高士咏·通玄真人》 唐·吴筠

    通玄贵阴德,利物非市朝。
    悠然大江上,散发挥轻桡。
    已陈缁帷说,复表沧浪谣。
    灭迹竟何往,遗文独昭昭。

  • 18.《山下泉》 唐·宇文鼎

    可致清川广,难量利物功。
    涓流此山下,谁识去无穷。

  • 19.《入如来禅》 明·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 20.《运司园亭·湲玉亭》 宋·杜敏求

    林亭幽且深,砌下玉溪水。
    淙琤环佩声,晓夕清心耳。
    使君性所乐,爱玩不少已。
    方持利物心,默坐穷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