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没贺延碛作》 岑参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日没贺延碛作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译文:
在贺延碛的沙漠上,见到日出;在贺延碛的沙漠上,见到日落。
悔恨着为了追求功名而来到这万里之外的地方,不知道功名又是何物。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岑参创作的,通过描绘在沙漠上看到日出和日落的场景,表达了对功名的思考和内心的疑问。诗人身处贺延碛的沙漠,沙漠无边无际,一片寂静。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看到了日出和日落,这两个极为美丽的景象,使他有所触动。在日出时,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一切都充满希望;而在日落时,一天的结束,所有事物都被渐渐褪去,人们又仿佛回到了起点。
然而,面对这美丽而比喻性的景物,诗人内心充满了悔恨。他追求功名的初衷是崇高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他却感到彷徨和迷茫。因此,他开始反思功名对于自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自己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义。这里的“万里”也可以理解为非常遥远的地方,表达了他对于追求功名的反思和怀疑。
整首诗简短而细腻,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作者的思考和疑问。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内心的独白,传达了诗人对功名追求的反思,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质疑。此诗既从自然景物的角度出发,又通过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对功名追求的深入思考,唤起读者对于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rì mò hè yán qì zuò
日没贺延碛作
shā shàng jiàn rì chū, shā shàng jiàn rì mò.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huǐ xiàng wàn lǐ lái, gōng míng shì hé wù.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