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 罗隐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故都》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描写了江南和江北两个地方的风情,以及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扬州的向往。以下是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江南江北两风流,
北方繁华南方愁。
一作迷津人一低,
下拜侯门求官许。
至竟不如隋炀帝,
却也得以去扬州。
诗意:
诗中描述了江南和江北两个地方的风情。北方繁华,人们活跃忙碌;而南方则有一种深深的愁苦。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并表达了自己追求官职的心愿。然而看到隋炀帝(指隋文帝杨坚)的历史,诗人对追求官位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和反思。最后,他对扬州充满了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江南江北两地风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身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思考。通过对两个地方的对比,诗人体验到北方的繁华忙碌和南方的愁苦,表达了心境的变化。而后面的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官位的追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他对历史产生了疑问。最后,他用隋炀帝作为对比,再次强调了自己对扬州的向往,以此来表达对扬州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整首诗富有细腻感人之美,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gù dū
故都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liǎng fēng liú, yī zuò mí jīn yī bài hóu.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
zhì jìng bù rú suí yáng dì, pò jiā yóu dé dào yáng zhōu.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