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潭寄远上人》 白居易
小潭澄见底,闲客坐开襟。
借问不流水,何如无念心。
彼惟清且浅,此乃寂而深。
是义谁能答,明朝问道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对小潭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潭澄见底,
闲客坐开襟。
借问不流水,
何如无念心。
彼惟清且浅,
此乃寂而深。
是义谁能答,
明朝问道林。
诗意:
这首诗词以小潭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宁静与内心深处的思考的思索。诗人观察到小潭的水清澈见底,他坐在潭边,心情宁静。他借问水为何不流动,暗示了他思考的问题:为何没有念头的心境才能达到真正的宁静。他认为那些水清浅的小潭只是表面的宁静,而他内心深处的寂静才是真正的宁静。最后,诗人希望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明天早晨,他将向道林继续探讨这个课题。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小潭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与思考的思索。诗人用小潭来隐喻内心的境界,将它与外在世界的喧嚣对比,表达了他对于内心深处的静谧渴望。他认为真正的宁静不是表面的平静,而是内心的深沉和对于内心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水的比喻,启示了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而非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
诗中的明朝问道林暗示了诗人对于问题的深思熟虑,他渴望有人能够给予他答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与思考的追求,以及对于清静境界的向往。这种境界与唐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闲适生活和内心修养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小潭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和深处思考的追求,寄托了他对于清净境界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问题的思索和对于答案的渴望。
duì xiǎo tán jì yuǎn shàng rén
对小潭寄远上人
xiǎo tán chéng jiàn dǐ, xián kè zuò kāi jīn.
小潭澄见底,闲客坐开襟。
jiè wèn bù liú shuǐ, hé rú wú niàn xīn.
借问不流水,何如无念心。
bǐ wéi qīng qiě qiǎn, cǐ nǎi jì ér shēn.
彼惟清且浅,此乃寂而深。
shì yì shuí néng dá, míng cháo wèn dào lín.
是义谁能答,明朝问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