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牡丹》
艳多烟重欲开难,
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
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
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
太真无力凭阑干。
译文:
牡丹花艳丽多姿,云雾缭绕,欲要开放却又难。
花心红蕊像一点红檀香,需要小心呵护。
公子烂醉归来,在灯光下看到了这美丽的花,而美人则在早晨插花时照镜子看到了自己的容颜。
在花前,我才开始感受到春风的昂贵,而在花花世界中饱尝了人间红颜后,才体会到了美色的难得。
日晚,看这美丽的花,又有什么可以与之相比?太真美丽的花,我无力靠在阑干上赞美。
诗意和赏析:
《牡丹》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描写了牡丹花的美丽和特殊的气质。
诗中的牡丹花被描绘得非常艳丽多姿,但却隐藏在云雾之中,使人难以抵达。作者用“艳多烟重欲开难”形容牡丹的美丽之处,既表现了牡丹的奇特和难觅之美,也暗含了人生的辛酸和无奈。此外,诗中的“红蕊当心一抹檀”一句,神秘而含蓄地描绘出牡丹花心的红蕊,给人一种神圣和珍贵的感觉。
诗的第三和第四句描写了公子和美人分别在灯光下和镜子前观赏牡丹。公子在醉酒后在灯光下看到了牡丹的美丽,而美人则在早晨插花时照镜子,看到了自己与牡丹的共通之处,这两个情节相互呼应,一方面表达了牡丹花的美丽超越凡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交融。
诗的最后两句“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提出了一个意象饱满的描述,将牡丹美丽的外貌与美色的冷寂相对照,使整首诗意融贯、引人深思。
整首诗以牡丹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牡丹的描绘,展示了美与艳的辩证性。诗人通过表面的描绘反映了人世间美色的虚幻和渺茫,表达了对美的向往与失落。诗的结构优美,用词精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是一首激发想象力和感悟的佳作。
mǔ dān
牡丹
yàn duō yān zhòng yù kāi nán, hóng ruǐ dāng xīn yī mǒ tán.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gōng zǐ zuì guī dēng xià jiàn,
公子醉归灯下见,
měi rén cháo chā jìng zhōng kàn.
美人朝插镜中看。
dāng tíng shǐ jué chūn fēng guì, dài yǔ fāng zhī guó sè hán.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rì wǎn gèng jiāng hé suǒ shì, tài zhēn wú lì píng lán gān.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五潸 (仄韵) 去声十七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