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八用喜雨韵三首》是宋代吴潜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残暑如烝尚不禁,
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
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
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
投隙藏虚未易寻。
诗词中以写景抒怀为主题,通过描绘残暑炎热难耐的气候,以及邻居家的三更时分敲打杓子的声音,展现了作者对即将来临的喜雨的期待和盼望。雨水的调和正好象征着月亮的离去,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交替出现,预示着季节的更迭。诗中暗示着喜雨的降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重要,这正是作者内心深处所期望的。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作者自己的身体状况,筋力不堪,头脑昏沉,显示出作者劳作之后的疲惫和辛劳。他卸下冠簪,放下了一身的拘束,诗中似乎也暗示了作者在此时盼望雨水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段休息的时间。
最后两句描写了作者招唤童子点燃火种,火光照亮了黑暗的角落,但却无法找到隐藏在缝隙中的虚无。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某种事物的追求和探寻,但却无法轻易找到答案,也许暗示了作者对于人生中的重要问题的思考和追寻。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喜雨的渴望和期盼,以及对于自身疲劳的抱怨,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寻。在意境上,通过描述天气、家庭和个人的状态,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思和联想的空间。
bā yòng xǐ yǔ yùn sān shǒu
八用喜雨韵三首
cán shǔ rú zhēng shàng bù jīn, zuò lín sān gǔ dòu biāo shěn.
残暑如烝尚不禁,坐邻三鼓斗杓沈。
yǔ diào kě shì yuè lí bì, shí shú yuán lái suì zài xīn.
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jīn lì bù kān píng jī àn, tóu lú wéi biàn xiè guān zān.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hū tóng huǒ liǎo jiāo míng zhǒng, tóu xì cáng xū wèi yì xún.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五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