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太守能相下,俱是从来言事官。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送周正孺自考功郎中归守梓潼兼简吕元钧三绝》是苏轼(苏辙)所写的一首诗,描述了苏轼送别周正孺归守梓潼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道如闻近稍安,
乘骢按部凛生寒。
忽逢太守能相下,
俱是从来言事官。
诗意:
这里的“东道”指的是当地的官员,意指周正孺在此地的官职。诗人表达了对周正孺即将离开、返回梓潼的祝愿和送别之情。第一句说道,离别的消息传到这里稍有安慰。第二句描写了周正孺坐在华丽的马车上,整齐地按照官职等级坐着,但内心却感到寒冷与凛然。第三句忽然遇到了太守(地方行政官员)向他致意,以此表达太守对他的认可和赞赏。最后一句指出,无论何时何地,言事的官员都是有共同的品质和职责。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别周正孺的作品,情感真挚而深沉,表达了对离别友人的祝愿和思念之情。通过描写周正孺的离别场景,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敬重和对他在官场上的辛勤努力的赞赏。
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第一句以“东道”形容当地官员,暗示了周正孺在此地的官职地位。第二句以乘骢按部凛生寒的形象描绘周正孺,凸显了他内心的忧愁和离别的寂寥。第三句突然出现的太守,给诗中增添了一丝转折和温暖。最后一句点明了言事官员的共同特质,表达了诗人对周正孺的认同和对整体官场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官场现实的思考。通过描写周正孺的离别和对官场的触动,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官场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官场风气的反思。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实和官场风气的思考,体现了苏轼作品中常见的关注社会、反思现实的主题。
sòng zhōu zhēng rú zì kǎo gōng láng zhōng guī shǒu zǐ tóng jiān jiǎn lǚ yuán jūn sān jué
送周正孺自考功郎中归守梓潼兼简吕元钧三绝
dōng dào rú wén jìn shāo ān, chéng cōng àn bù lǐn shēng hán.
东道如闻近稍安,乘骢按部凛生寒。
hū féng tài shǒu néng xiāng xià, jù shì cóng lái yán shì guān.
忽逢太守能相下,俱是从来言事官。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