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云雨散,各异涧谷居。
客舍复相従,语极长欷歔。
青衫奉朝谒,白发惊晨梳。
百年不堪把,一樽欢有余。
清言我未厌,昨夜闻除书。
淮南早已久,疲民食田蔬。
诏发上供米,仍疏古邗渠。
要须贤使君,均此积岁储。
径乘两桨去,不待五马车。
别离难重陈,劳徕不可徐。
政成得召节,岁晚当归欤。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送表弟程之元知楚州》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与表弟程之元分别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与君外兄弟,初如一池鱼。
中年云雨散,各异涧谷居。
客舍复相従,语极长欷歔。
青衫奉朝谒,白发惊晨梳。
百年不堪把,一樽欢有余。
清言我未厌,昨夜闻除书。
淮南早已久,疲民食田蔬。
诏发上供米,仍疏古邗渠。
要须贤使君,均此积岁储。
径乘两桨去,不待五马车。
别离难重陈,劳徕不可徐。
政成得召节,岁晚当归欤。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苏辙与表弟程之元分别的情景。他们从小就像一池的鱼,亲密无间。如今中年之际,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涧谷居住,互相作客,长时间的交谈中,情绪激动,不禁长声叹息。苏辙身穿青衫,参加朝廷的谒见,但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有了白发,晨间梳理时不禁感慨万分。他认为百年来的岁月已经难以承受,但依然有一樽酒的快乐。尽管他的言辞清晰明了,但对于政治的厌倦还未消除,昨晚他听说了一本被禁的书。淮南早已经久远,当地的百姓疲惫地食用田园蔬菜。尽管有诏令发放上等粮食,但对古代的邗渠水道仍然漠视。他认为应该有贤明的使臣,来平衡岁月的积蓄。他决定乘坐小船离去,而不是等待五马的马车。分别之情难以言表,劳顿的旅途不能再拖延。政治事务完成之后,岁月已晚,他应该回归了。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苏辙内心的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苏辙与表弟程之元的亲密关系在开头得到了表达,他们从小一起成长,关系亲密无间,如同一池的鱼。然而,到了中年,他们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境遇各异。当他们再次相聚时,情绪激动,长时间的交谈中充满了思念之情。苏辙的形象描写中,青衫奉朝谒的场景更像是对自己年华老去的自省,白发的出现让他感到惊讶与感慨。诗中还融入了对政治的关切,表达了苏辙对朝政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关注。他认为政府应该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关注百姓的疾苦,而不是忽视古代的水利工程。最后,他以别离和返程为结尾,表达了离别之情的无法言表和回归的决心。他认为别离之痛难以重述,旅途的劳顿也无法再拖延,政治事务完成之后,他应该回归自己的生活。整首诗以感情的表达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相结合,展示了苏辙对亲情、友情、政治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成熟而富有哲理的诗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sòng biǎo dì chéng zhī yuán zhī chǔ zhōu
送表弟程之元知楚州
yǔ jūn wài xiōng dì, chū rú yī chí yú.
与君外兄弟,初如一池鱼。
zhōng nián yún yǔ sàn, gè yì jiàn gǔ jū.
中年云雨散,各异涧谷居。
kè shè fù xiāng cóng, yǔ jí zhǎng xī xū.
客舍复相従,语极长欷歔。
qīng shān fèng cháo yè, bái fà jīng chén shū.
青衫奉朝谒,白发惊晨梳。
bǎi nián bù kān bǎ, yī zūn huān yǒu yú.
百年不堪把,一樽欢有余。
qīng yán wǒ wèi yàn, zuó yè wén chú shū.
清言我未厌,昨夜闻除书。
huái nán zǎo yǐ jiǔ, pí mín shí tián shū.
淮南早已久,疲民食田蔬。
zhào fā shàng gòng mǐ, réng shū gǔ hán qú.
诏发上供米,仍疏古邗渠。
yào xū xián shǐ jūn, jūn cǐ jī suì chǔ.
要须贤使君,均此积岁储。
jìng chéng liǎng jiǎng qù, bù dài wǔ mǎ chē.
径乘两桨去,不待五马车。
bié lí nán zhòng chén, láo lái bù kě xú.
别离难重陈,劳徕不可徐。
zhèng chéng dé zhào jié, suì wǎn dāng guī yú.
政成得召节,岁晚当归欤。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