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高衢的诗词

关于高衢的诗词(352首)

  • 81.《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 唐·刘禹锡

    暮景中秋爽,阴灵既望圆。
    浮精离碧海,分照接虞渊。
    迥见孤轮出,高从倚盖旋。
    二仪含皎澈,万象共澄鲜。

  • 82.《长安道》 唐·孟郊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
    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
    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 83.《靖安寄居》 唐·孟郊

    寄静不寄华,爱兹嵽嵲居。
    渴饮浊清泉,饥食无名蔬。
    败菜不敢火,补衣亦写书。
    古云俭成德,今乃实起予。

  • 84.《立德新居》 唐·孟郊

    立德何亭亭,西南耸高隅。
    阳崖泄春意,井圃留冬芜。
    胜引即纡道,幽行岂通衢。
    碧峰远相揖,清思谁言孤。

  • 85.《沙堤行·呈裴相公》 唐·张籍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宫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导骑丞相来。
    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
    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
    白麻诏下移相印,新堤未成旧堤尽。

  • 86.《酬乐天书怀见寄》 唐·元稹

    新昌北门外,与君从此分。
    街衢走车马,尘土不见君。
    君为分手归,我行行不息。
    我上秦岭南,君直枢星北。

  • 87.《代曲江老人百韵(年十六时作)》 唐·元稹

    何事花前泣,曾逢旧日春。
    先皇初在镐,贱子正游秦。
    拨乱干戈后,经文礼乐辰。
    徽章悬象魏,貔虎画骐驎。

  • 88.《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唐·元稹

    我病方吟越,君行已过湖。
    去应缘直道,哭不为穷途。
    亚竹寒惊牖,空堂夜向隅。
    暗魂思背烛,危梦怯乘桴。

  • 89.《哀病骢呈致用》 唐·元稹

    枥上病骢啼褭褭,江边废宅路迢迢。
    自经梅雨长垂耳,乍食菰蒋欲折腰。
    金络头衔光未灭,玉花衫色瘦来燋。

  • 90.《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唐·元稹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
    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 91.《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窦七校书》 唐·白居易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
    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
    地远穷江界,天低极海隅。
    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

  • 92.《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唐·白居易

    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越国强仍大,稽城高且孤。
    利饶盐煮海,名胜水澄湖。
    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

  • 93.《赋得行不由径》 唐·王炎

    邪径趋时捷,端心恶此名。
    长衢贵高步,大路自规行。
    且虑萦纡僻,将求坦荡情。
    讵同流俗好,方保立身贞。
    远迹如违险,修仁在履平。
    始知夫子道,从此得坚诚。

  • 94.《寄河阳从事杨潜》 唐·李涉

    忆昨天台寻石梁,赤城枕下看扶桑。
    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蓬莱光。
    安期先生不可见,蓬莱目极沧海长。

  • 95.《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 唐·姚合

    三十年来天下名,衔恩东守阖闾城。
    初经咸谷眠山驿,渐入梁园问水程。
    霁日满江寒浪静,春风绕郭白蘋生。

  • 96.《寄李群玉》 唐·姚合

    九衢名与利,无计扰闲人。
    道远期轻世,才高贵重身。
    石脂稀胜乳,玉粉细于尘。
    骨换肌肤腻,心灵气色真。
    嵩山高到日,洛水暖如春。
    居住应安稳,黄金几灶新。

  • 97.《题郑驸马林亭》 唐·姚合

    东园连宅起,胜事与心期。
    幽洞自生药,新篁迸入池。
    密林行不尽,芳草坐难移。
    石翠疑无质,莺歌似有词。
    莎台高出树,藓壁净题诗。
    我独多来赏,九衢人不知。

  • 98.《玉清行》 唐·柳泌

    遥遥寒冬时,萧萧蹑太无。
    仰望蕊宫殿,横天临不虚。
    下看白日流,上造真皇居。
    西牖日门开,南衢星宿疏。

  • 99.《张好好诗》 唐·杜牧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 100.《张好好诗》 唐·杜牧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