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关于风流体的诗词(272首)

  • 61.《风入松·乾坤分布派春秋》 元·王吉昌

    乾坤分布派春秋。
    进九六添抽。
    阳升阴复生元气,辅灵台、配定刚柔。
    进退八归六聚,定浮沉,显真修。

  • 62.《效长吉体》 宋·刘有庆

    穷庐夜雪没驼脊,黄沙号风冰结石。
    燕姬二八髻垂漆,柔荑斜抱箜篌立。
    老羌踏歌歌勅勒,黄金流星酒杯窄。
    红氍毹暖春云湿。
    缕金团衣猩血滴,玉钗醉滑鹍弦急。
    角声满空霜裂骨,十万狞君掩襟泣。

  • 63.《古风其九》 唐·李白

    庄周梦胡蝶。
    胡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
    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
    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
    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
    营营何所求。

  • 64.《宝墨亭》 宋·苏轼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 65.《省中直舍因敲新怀周元吉三首》 宋·杨万里

    老竹坚刚幼竹柔,此君年少也风流。
    锦衣脱体未全瘦,雪粉围腰犹半愁。

  • 66.《鹧鸪天·巧匠园缝异样花》 宋·无名氏

    巧匠园缝异样花。
    身轻体健实堪夸。
    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诱王孙礼义加。
    宜富贵,逞奢华。
    一团和气遍天涯。
    宋祖昔日皆曾习,占断风流第一家。

  • 67.《次韵和法琦》 宋·晁说之

    野寺木鱼午不响,老僧乞米樵松根。
    志幽思苦作诗戏,处身不忌如洼樽。
    大轴视我正其欲,尚恨近体意虚辱。
    报以五字陶谢家,要看素丝难纯束。

  • 68.《书堂山》 宋·刘克庄

    子厚文章宗,仲涂岂后身。
    不肯作崑体,宁来牧湘滨。
    诛茅翠麓颠,日与书卷亲。
    划去五季衰,挽回六籍醇。

  • 69.《冶春口号七首》 元·杨维桢

    今年腊底无残雪,却是年前十日春。
    骑马行春桥上路,密梅花发便撩人。
    吴下逢春春思浓,不堪花发馆娃宫。
    吴山青青吴水白,愁杀江南盛小丛。

  • 70.《无题效商隐体(四首·与袁子英同赋)》 元·杨维桢

    当轩队子立红靴,龟甲屏风拥绛纱。
    公子银瓶分汗酒,佳人金胜剪春花。
    曲调青凤歌声转,觥进黄鹅舞势斜。
    五十男儿头未白,临流洗马走红沙。
    ¤

  • 71.《冶春口号(七首·寄昆山袁、吕、郭三才子)》 元·杨维桢

    南朝宫体袁才子,更说西昆郭孝廉。
    自是《玉台》新句好,风流无复数《

  • 72.《曾郢州携和诗见过次韵谢之》 宋·赵蕃

    家世风流翰墨林,政和佛祖务传心。
    浮辞肯作齐梁体,古调直谐韶濩音。
    入社敢期陪唱属,赠言从此得参寻。
    惠然更辱高轩过,不问春溪绿涨深。

  • 73.《酒边见烧各赋一体》 宋·董嗣杲

    淮山烧色起,阴剥应期约。
    开辟界限定,蠹根不藉钁。
    焦枯烬无踪,艳阳春有脚。
    爆烈狐兔竄,惊迫魍魉烁。

  • 74.《特地新 劝世》 元·王哲

    骋俏多能,身呈体段。
    把衣衫、频频脱换。
    穿茶枋,入酒店,总夸好汉。
    蓦然遇天高,这精神早减了一半。

  • 75.《玉漏迟 前一篇怀旧有感,曰粼吹者,为见寄》 元·王恽

    越山征路杳。
    东南淡淡,长空飞鸟。
    俪影同翻,明月一枝乌远。
    共道有心避事,甚未若、从渠相调。

  • 76.《次韵答刘正将》 宋·项安世

    落魂刘郎住藕池,湖南湖北竹枝词。
    风流故有诸孙句,绝妙都如幼妇碑。
    玉斗歌成微醉后,银河曲就浅寒时。
    文章自倚兼馀体,不分人来只看诗。

  • 77.《哭肯堂赵公拟老杜八哀体》 宋·方回

    飞鸿离鱼网,玉石有俱焚。
    冥冥岂无志,鬼物妒玙璠。
    今代赵广汉,谁欤哀王孙。
    粹然东南稟,顽薄推廉敦。

  • 78.《颂古一百则》 宋·释正觉

    新妇骑驴阿家牵,体段风流得自然。
    堪笑效颦邻舍女,向人添丑不成妍。

  • 79.《和楼尚赋赵大资大资重楼柏梁体》 宋·孙应时

    浙中岩壑天下雄,越绝宛委吴穹窿。
    钟奇角秀劳神工,复有四明冠南东。
    云南云北森横纵,仟圣所宅光葱珑。
    公楼极览面面同,江霏海日开冥濛。

  • 80.《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