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关于非俗好的诗词(235首)

  • 21.《送孙叔康赴御史府》 宋·王安石

    古人喜经纶,万事惭强聒。
    时来上青冥,俯仰但一节。
    危言回丘山,声利尽毫末。
    由来治乱体,宿昔心已达。

  • 22.《邵不疑厅薜荔及竹》 宋·司马光

    修竹非俗物,薜荔亦佳草。
    村之君子庭,人来见逾好。
    侵阶鹤胫细,缘壁龙鳞老。
    纷披两疏翠,烟色宜秋早。
    主人日对植,清风庶长保。

  • 23.《诸人颇有和余百梅诗者各赋一首》 宋·刘克庄

    方扃北户逃生客,忽折南枝寄病翁。
    雪里骑驴非俗格,茶边放鹤有家风。
    写真影过于形好,凿窍香来与鼻通。
    不敢袖归防电取,殷勤返璧锦囊中。

  • 24.《寒岩分韵得水字》 宋·韩元吉

    青山如幽人,不肯住城市。
    管从城市来,一见消吝鄙。
    平时与周旋,况复非俗士。
    我初见南山,秀色纷可喜。

  • 25.《和王都尉》 宋·韩维

    乘槎天上客,脱帽酒中仙。
    谈笑非俗韵,欢欣忘我年。
    浩歌轻白雪,密意得青莲。
    诗就西楼月,留为好事传。

  • 26.《寄魏相之》 宋·冯时行

    胡尘涨中州,大雅欲陵替。
    遮眼惟甲兵,开口无丁字。
    君从何方来,落落清庙器。
    岂觅佳吏部,惠然枉轮驷。

  • 27.《秋山》 宋·卫宗武

    秋山抱奇姿,不肯事妩媚。
    犹夫尘外士,飘然有仙气。
    霜风肃宇宙,林壤去菑翳。
    皮毛剥落尽,玉骨乃挺异。

  • 28.《次韵蒲大受书怀十首》 宋·郭印

    事业乖初愿,聪明异昔时。
    病多难止酒,愁极漫哦诗。
    适俗非予好,从人莫己知。
    经营三径就,安用印累累。

  • 29.《送赵介之赴舂陵十首》 宋·彭龟年

    访旧知俗非,好书与理近。
    气味既如此,况复少畦畛。

  • 30.《谢刘文伯惠好翁牋》 宋·舒岳祥

    春膏夸莹净,云母斗轻明。
    吾子诚不俗,老夫安用名。
    虽非时态尚,犹见故人情。
    雅兴因君动,新吟恁几成。

  • 31.《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 32.《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33.《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嵇康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 34.《诗三百三首》 唐·寒山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 35.《胠箧》 先秦·庄周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 36.《谏逐客书》 先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37.《九辩》 先秦·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 38.《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 39.《九章》 先秦·屈原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 40.《七谏》 两汉·东方朔

    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