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静默的诗词

关于静默的诗词(237首)

  • 81.《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 唐·刘兼

    素律初回枕簟凉,松风飘泊入华堂。
    谭鸡寂默纱窗静,梦蝶萧条玉漏长。
    归去水云多阻隔,别来情绪足悲伤。

  • 82.《寂上人院联句》 唐·皮日休

    瘿床空默坐,清景不知斜。
    暗数菩提子,闲看薜荔花。
    ——皮日休
    有情惟墨客,无语是禅家。

  • 83.《寂上人院联句》 唐·皮日休

    瘿床空默坐,清景不知斜。
    暗数菩提子,闲看薜荔花。
    ——皮日休
    有情惟墨客,无语是禅家。

  • 84.《诗三百三首》 唐·寒山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 85.《寄积麦山会如长老》 唐·可止

    默然如大道,尘世不相关。
    青桧行时静,白云禅处闲。
    贫高一生行,病长十年颜。
    夏满期游寺,寻山又下山。

  • 86.《临行题友生壁》 唐·齐己

    山衲宜何处,经行避暑深。
    峰西多古寺,日午乱松阴。
    鹤默堪分静,蝉凉解助吟。
    殷勤题壁去,秋早此相寻。

  • 87.《禅庭芦竹十二韵呈郑谷郎中》 唐·齐己

    错错在禅庭,高宜与竹名。
    健添秋雨响,乾助夜风清。
    雀静知枯折,僧闲见笋生。
    对吟殊洒落,负气甚孤贞。

  • 88.《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 唐·齐己

    莫问疏人事,王侯已任伊。
    不妨随野性,还似在山时。
    静入无声乐,狂抛正律诗。
    自为仍自爱,清净里寻思。

  • 89.《纪道德》 唐·杜光庭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

  • 90.《七言》 唐·吕岩

    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
    无象无形潜造化,有门有户在乾坤。
    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

  • 91.《南还寻草市宅》 南北朝·江总

    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轘辕。
    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荪。

  • 92.《西江月(四)》 宋·张伯端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
    静喧语默本来同。
    梦里何曾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还如果熟自然红。
    莫问如何修种。

  • 93.《沁园春》 宋·朱敦儒

    七十衰翁,告老归来,放怀纵心。
    念聚星高宴,围红盛集,如何著得,华发陈人。
    勉意追随,强颜陪奉,费力劳神恐未真。
    君休怪,近频辞雅会,不是无情。

  • 94.《卜算子(复自和赋第四首)》 宋·向子諲

    千古一灵根,本妙元明静。
    道个如如已是差,莫认风番影。
    枯木夜堂深,默坐时观省。
    月落乌鸡出户飞,万里关河冷。

  • 95.《金缕曲(丙戌九日)》 宋·刘辰翁

    风雨东篱晚。
    渺人间、南北东西,平芜烟远。
    旧日携壶吹帽处,一色沈冥何限。
    天不遣、魂销肠断。

  • 96.《沁园春》 宋·崔中

    自己阳生,正是中虚,静极动时。
    默地雷微震,冲开玉户,天心朗彻,放下帘帏。
    真火冲融,灵泉复凑,不昧谷神何险危。
    自然妙,若三川龙跃,九万鹏飞。

  • 97.《咏利城山居》 魏晋·支遁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 98.《齐宣王见颜斶/颜斶说齐王》 先秦·佚名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 99.《芙蓉女儿诔》 清·曹雪芹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载。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 100.《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