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篆士的诗词

关于篆士的诗词(95首)

  • 21.《送凤茶与记室燕学士诗》 宋·夏竦

    绿荈圜规异,红滕篆印新。
    争先御府贡,初摘建溪春。
    腻滑重苍璧,娇黄聚麹尘。
    焙痕连井字,凤刻叠龙鳞。
    玉座均芳旨,金华宠侍臣。
    斋心分一饼,持赠辋川人。

  • 22.《送晁怀州学士》 宋·韩维

    退传清门世有才,使君嘉誉蔼中台。
    未甘文墨工雕篆,聊取圭符试剸裁。
    垄上劝耕春晼晚,山前闻笛月徘徊。
    明朝建隼临长道,回首仙庐拂斗魁。

  • 23.《赠徐处士》 宋·赵蕃

    南朝文士数徐陵,骑省流风篆法存。
    翰墨了知无异道,丹青今复见诸孙。
    规模要自胸中具,绳尺嫌于笔下论。
    太息艺成头已白,谁能持使献金门。

  • 24.《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他公父》 宋·魏了翁

    圣学不嗣千余年,并与小学遗其传。
    其间明道宁乏贤,谓书小伎姑舍旃。
    十字九舛不可镌,楮生墨墨色有冤。
    动以经史为执言,岂知魏晋几变迁。

  • 25.《余将军篆书拓本歌(即忠襄公阙也)》 明·张羽

    余将军,守舒州。
    舒州之城大如砺,长江西来绕城流。
    贼船如云压城破,将军提剑城头坐。
    剑未动,虏已奔,鲸鲵蔽江江为浑。

  • 26.《辛顺忠唐得道之士真身今在河州寺》 宋·李复

    少年游嵩丘,登高吾独见。
    西游渡陇坂,脱屣古河县。
    削发俗网裂,绝味诸漏断。
    卧胁三十年,凝尘满羌簟。

  • 27.《赠道士褚雪巘》 宋·释文珦

    褚君乐嘉挝,门径多青芜。
    心同水月皎,身与山云俱。
    古壁悬篆籀,不爱烧药炉。
    南华註已毕,终然得玄珠。

  • 28.《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唐·杜甫

    鶢鶋至鲁门,不识钟鼓飨。
    孔翠望赤霄,愁思雕笼养。
    荥阳冠众儒,早闻名公赏。
    地崇士大夫,况乃气精爽。

  • 29.《饿咏》 唐·刘叉

    文王久不出,贤士如土贱。
    妻孥从饿死,敢爱黄金篆。

  • 30.《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是…次韵》 唐·皮日休

    汉水碧于天,南荆廓然秀。
    庐罗遵古俗,鄢郢迷昔囿。
    幽奇无得状,巉绝不能究。
    兴替忽矣新,山川悄然旧。

  • 31.《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是…次韵》 唐·皮日休

    汉水碧于天,南荆廓然秀。
    庐罗遵古俗,鄢郢迷昔囿。
    幽奇无得状,巉绝不能究。
    兴替忽矣新,山川悄然旧。

  • 32.《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 唐·欧阳炯

    西岳高僧名贯休,孤情峭拔凌清秋。
    天教水墨画罗汉,魁岸古容生笔头。
    时捎大绢泥高壁,闭目焚香坐禅室。

  • 33.《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唐·花蕊夫人

    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
    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
    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
    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

  • 34.《七言》 唐·吕岩

    周行独力出群伦,默默昏昏亘古存。
    无象无形潜造化,有门有户在乾坤。
    色非色际谁穷处,空不空中自得根。

  • 35.《绝句》 唐·吕岩

    捉得金晶固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
    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
    莫怪瑶池消息稀,只缘尘事隔天机。
    若人寻得水中火,有一黄童上太微。

  • 36.《蒙求》 唐·李瀚2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
    丁宽易东。

  • 37.《三都赋》 魏晋·左思

    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
    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 38.《上林春》 宋·晁端礼

    霖雨成功,堂称继美,旧说安阳家世。
    峻岳降神,长庚应梦,佳辰况当秋霁。
    玉函金篆,帝锡与、寿眉齯齿。
    向清时、便告老,尽取貂蝉轻弃。

  • 39.《沁园春(寿晁帅七十)》 宋·刘光祖

    画戟如霜,绮疏如水,篆香渐微。
    向莺花多处,青山衮衮,鹭凫散后,落屑霏霏。
    曾是鸾台金马客,一场梦觉来人事非。
    多少话,付无心云叶,自在闲飞。

  • 40.《与元九书》 唐·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