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碑苔的诗词

关于碑苔的诗词(190首)

  • 141.《泰山》 宋·汪元量

    敕使联镳上翠岑,飞泉跃涧吼雷音。
    凌高一览知天远,迂曲千蹊觉洞深。
    龙蛰沧溟蛟舞壑,枭横碧落凤归林。
    山灵护得神祠在,苔蚀秦碑古树阴。

  • 142.《北岳降香呈严学士》 宋·汪元量

    万里溟蒙起战埃,翩翩勒马出金台。
    同君远使山头去,如朕亲行岳顶来。
    野庙横斜挨老树,古碑颠倒枕荒苔。
    瞻天只有丹心在,香篆炉熏达九垓。

  • 143.《黄金台和吴实堂韵》 宋·汪元量

    把酒上金台,伤心泪落杯。
    君臣难再得,天地不重来。
    古木巢苍鹘,残碑枕碧苔。
    倚阑休北望,万里起黄埃。

  • 144.《凌歊台》 宋·汪元量

    百尺凌歊事已非,古碑岩畔上苔衣。
    禁园风暖车争发,废殿雨寒花乱飞。
    海北天高鹏得运,江南春尽雁知归。
    三千歌舞今何处,惟有姑溪绕翠微。

  • 145.《四月四日偕蜀郡袁景文大梁程冲霄益都张翔远》 元·杨维桢

    山公今日饮何处,为爱束池似习池。
    乔木尚传钱相宅,苍苔已上岳公碑。
    井?或从双剑出,石人夜逐五丁移。
    中天艮岳为平地,可但平泉草木悲。

  • 146.《方氏园居(七首)》 明·杨基

    多水少尘埃,经年不扫苔。
    竹繁频洗菜,松老别求栽。
    雪窦看碑入,云窗晒帖开。
    徐文与张羽,乘月想能来。
    ¤

  • 147.《登悬瓠城感吴季子》 宋·王珪

    将军戈甲从天下,丞相旌旗匝地来。
    堪笑怒螳犹强臂,不知蛰户欲惊雷。
    咄嗟武相深冤洗,指顾山东治境开。
    吏部声名千古在,断碑何处卧苍苔。

  • 148.《题浯溪》 宋·胡寅

    戎马胡为践神京,翠华东巡朝太清。
    扶桑大明涌少海,虎符百万屯云兴。
    皇威意无穷发北,老傅坐筹自巾帼。
    谋臣猛将俄解体,吹入胡笳一萧瑟。

  • 149.《呈折子明丈十首》 宋·赵蕃

    儿时已见葆真诗,写诵抄藏不惮疲。
    白首始游衡岳寺,扶藜处处读苔碑。

  • 150.《题浯溪》 宋·徐照

    知是漫郎宅,舟中闻寺钟。
    小溪通正港,高石叠群峰。
    绿木成春荫,荒台见古踪。
    唐碑三十本,独免野苔封。

  • 151.《石假山》 宋·刘学箕

    潭溪散人方是閒,真山不爱爱假山。
    呼童积叠石磊碑,远近便拥峰与峦。
    晴岚滴翠明窗前,清影挂壁方池边。
    色侵书帙日华薄,丘壑坐上生云烟。

  • 152.《赠虎丘僧道辉游天台二首》 宋·周文璞

    世赞碑文换,穹龟上绿苔。
    琵琶不可听,楼阁更堪哀。
    竹动禅僧入,梅香冻雀回。
    开函翻内典,日晚未归来。

  • 153.《中秋日游能仁北寺两刹》 宋·周文璞

    轻云漠漠烟漫漫,杖藜扶行不作难。
    无量寿佛像最古,未曾有经碑亦残。
    秋花泫露颜色好,客子着雨衣裳单。
    题诗写寄莓苔壁,勿使俗人相对看。

  • 154.《夜读杜诗四十韵》 宋·苏泂

    夜读老杜诗,如对老杜面。
    此翁历艰难,往往诗中见。
    曩吾游川蜀,所恨年数浅。
    草堂闻无人,正在成都县。

  • 155.《曹都统诗》 宋·阳枋

    胸中陈法久堂堂,卯岁边戎真漫狂。
    伫看胜齐归一喜,未饶破魏说三当。
    弓刀早落风云会,衮绣行依日月光。
    已撰磨崖碑万字,为君题破碧苔苍。

  • 156.《题越观和方孚若韵》 宋·李曾伯

    檐阴寂寂转西迟,检点春工倍费诗。
    烟树郁苍何处洞,雨苔斑驳旧人碑。
    清泉白石仙游地,芳草绿阴晴昼时。
    目送水云谁领会,沙鸥点点柳丝丝。

  • 157.《宿芙蓉驿》 宋·方岳

    凤皇山下芙蓉驿,零落残碑半蚀苔。
    黄鸟有时穿户过,青山地数摺溪回。
    麦秋天气半明暗,蚕月人家忌往来。
    俯仰十年如梦耳,旧题剥落已尘埃。

  • 158.《铨琐》 宋·方岳

    绿渍苔痕蚀断碑,摩挲名字笑衰迟。
    云寒昨夜人何似,雨锁重门春不知。
    莫倚离骚堪仆命,从来造物亦儿痴。
    转头十五年前话,独立东风举似谁。

  • 159.《阻风》 宋·方岳

    佳处何妨住,江晴倚落晖。
    野船穿树过,沙鸟带云飞。
    寺有唐碑古,山羞汉鼎非。
    长安多过客,留墨满苔矶。

  • 160.《八咏楼》 宋·方岳

    郡古低临水,城荒早闭门。
    岸沙分路细,江南带云昏。
    山岂缘诗瘦,楼应厌市喧。
    前朝碑尚在,半已蚀苔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