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关于柱下史的诗词(104首)

  • 81.《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 唐·沈佺期

    两京多节物,三日最遨游。
    丽日风徐卷,香尘雨暂收。
    红桃初下地,绿柳半垂沟。
    童子成春服,宫人罢射鞴。

  • 82.《寄司勋卢员外》 唐·李颀

    流澌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
    秦地立春传太史,汉宫题柱忆仙郎。
    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
    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

  • 83.《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唐·李白

    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
    三军论事多引纳,阶前虎士罗干将。
    虽无二十五老者,且有一翁钱少阳。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
    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

  • 84.《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唐·李白

    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
    三军论事多引纳,阶前虎士罗干将。
    虽无二十五老者,且有一翁钱少阳。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
    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

  • 85.《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唐·杜甫

    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
    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坡陀因厚地,却略罗峻屏。

  • 86.《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唐·杜甫

    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
    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
    顿兵岐梁下,却跨沙漠裔。

  • 87.《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唐·杜甫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
    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骢马游。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 88.《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唐·杜甫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
    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骢马游。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 89.《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王契,字佐卿,京兆人)》 唐·杜甫

    往往虽相见,飘飘愧此身。
    不关轻绂冕,俱是避风尘。
    一别星桥夜,三移斗柄春。
    败亡非赤壁,奔走为黄巾。

  • 90.《剡中赠张卿侍御》 唐·严维

    辟疆年正少,公子贵初还。
    早列月卿位,新参柱史班。
    千夫驰驿道,驷马入家山。
    深巷乌衣盛,高门画戟闲。
    逶迤天乐下,照耀剡溪间。
    自贱游章句,空为衰草颜。

  • 91.《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同用家花车斜四韵)》 唐·刘禹锡

    何处深春好,春深万乘家。
    宫门皆映柳,辇路尽穿花。
    池色连天汉,城形象帝车。
    旌旗暖风里,猎猎向西斜。

  • 92.《句》 唐·崔橹

    强半瘦因前夜雪,数枝愁向晚天来。
    (《梅花》。
    以下并见《摭言》)
    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 93.《七爱诗·李太尉(晟)》 唐·皮日休

    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
    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
    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
    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

  • 94.《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唐·陆龟蒙

    松篁交加午阴黑,别是江南烟霭国。
    顽云猛雨更相欺,声似虓号色如墨。
    茅茨裛烂檐生衣,夜夜化为萤火飞。

  • 95.《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 唐·严维

    道流为柱史,教戒下真仙。
    ——严维
    共契中元会,初修内景篇。
    ——鲍防

  • 96.《括沁园春》 宋·林正大

    庐阜诸峰,炉峰绝胜,草堂介焉。
    敞明窗净室,素屏虚榻,要仰观山色。
    俯听流泉。
    中有池台,旁多竹卉,夹涧杉松高刺。

  • 97.《李将军歌》 明·罗洪先

    五溪西南山刺天,千盘万箐幽且坚。
    岚腥水毒不可渡,昏昏白昼沉乌鸢。
    帝窜三苗曾此地,或云槃瓠居仍传。
    魑魅过从喜得侣,山川感召生何偏。

  • 98.《九江千岁龟歌赠无咎》 宋·张耒

    灵龟千年口不食,以背负床饮其息。
    吾家两龟岂徒不食亦不息,寿与万古无终极。
    济南晁君博物天地通,夜窥牛斗颇似晋司空。
    指我两龟有名字,大龟为九江,

  • 99.《伏波岩》 宋·刘克庄

    悬壁万仞馀,江流绕其趾。
    仰视不见天,森秀拔地起。
    中洞既深豁,旁窦皆奇诡。
    惜哉题识多,苍玉半镵毁。

  • 100.《示诸儿》 宋·洪咨夔

    道大两仪小,身寡万物众,此心能砥柱,斯文即隆栋。
    书从羲孔来,字字济世用。
    愈穷理逾邃,如探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