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关于月楼台的诗词(1045首)

  • 101.《临江仙(代作)》 宋·戴复古

    误入风尘门户,驱来花月楼台
    樽前几度得徘徊。
    可怜容易别,不见牡丹开。
    莫恨银瓶酒尽,但将妾泪添杯。
    江头恰限北风回。
    再三相祝去,千万寄书来。

  • 102.《壶中天(寿妇人又良人登科·七月初二)》 宋·周申

    秋来两日,因个甚、鸟鹊侵晨传喜。
    却是常娥亲姊妹,降作人间佳丽。
    黛柳长青,官梅稳亲,镜里春明媚。
    花颜难老,寿杯频劝浮蚁。

  • 103.《西江月》 宋·徐俨夫

    曲折迷春院宇,参差近水楼台。
    吹箫人去燕归来。
    空有落梅香在。
    花底三更过雨,酒阑一枕惊雷。
    明朝飞梦隔天涯。
    肠断流莺声碎。

  • 104.《壶中天(月夕登绘幅堂,与赘房各赋一解)》 宋·张枢

    雁横迥碧,渐烟收极浦,渔唱催晚。
    临水楼台乘醉倚,云引吟情闲远。
    露脚飞凉,山眉锁暝,玉宇冰奁满。
    平波不动,桂华底印清浅。

  • 105.《大酺(和须溪春寒)》 宋·颜奎

    唱古荼コ,新荷叶,谁向重帘深处。
    东风三十六,向园林都过,余寒犹妒。
    公子狐裘,佳人翠袖,怎见此时情否。
    天上知音杳,怪参差律吕,世间多误。

  • 106.《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 清·龚自珍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
    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
    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 107.《西江月·堂上谋臣帷幄》 宋·辛弃疾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
    管领群臣来贺。

  • 108.《大?》 宋·颜奎

    唱古荼,新荷叶,谁向重帘深处。
    东风三十六,向园林都过,馀寒犹妒。
    公子狐裘,佳人翠袖,怎见此时情否。
    天上知音杳,怪参差律吕,世间多误。

  • 109.《元夕》 宋·葛天民

    天街夜鼓彻云霄,一望星河影动摇。
    佳节无如元夕盛,老怀不似少年豪。
    红尘巷陌青丝鞚,明月楼台紫玉箫。
    谁料南坡招野叟,诗肩相对两峰高。

  • 110.《海月岩》 宋·戴应魁

    谁把巉岩巧凿开,分明幻出小蓬莱。
    风迎蜃气楼台起,浪涌蟾光宫阙来。
    海阔鱼龙自吞里。
    云深鸾鹤共徘徊。
    禅师九座经游处,一访遗踪为拂埃。

  • 111.《湖中玩月》 明·张绅

    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空中住,万象都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

  • 112.《四景诗和孙佥判颖叔韵·平湖秋月》 宋·赵时远

    楼台两岸枕长流,落日行人竞檥舟。
    清夜湖光平似镜,冰轮冷浸玉壶秋。

  • 113.《八月三日直内阁杨少保延话率口呈此》 明·刘昌

    翠玉楼台映碧虚,上皇曾此驻鸾舆。
    当时官从皆能事,只说相如有谏书。

  • 114.《书怀》 明·荪谷

    人间万事不如意,得失悠悠看塞翁。
    月楼台还有病,落花时节每多风。
    倘来轩冕虚无里,过去英雄寂寞中。
    五十之年何所有,一声长啸望遥空。

  • 115.《过谢氏旧宅》 明·许穆

    旧日繁华散晓烟,尚余甲第淀湖边。
    春风舞榭空罗绮,夜月楼台歇管弦。
    鹤唳华亭云杳杳,莺啼金谷草芊芊。
    谁怜门下伤心客,一度登临一惘然。

  • 116.《潮中观月》 宋·苏轼

    璃玻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

  • 117.《正月十八夜》 宋·晏殊

    槿户茅斋雅自便,京华风味入新年。
    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
    疾酒不闻花外漏,放朝仍得日高眠。
    何妨静习间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

  • 118.《九月初作》 宋·陆游

    碧海仙蓬感旧游,暮年心事转悠悠。
    登高此去无多日,扶病重来又过秋。
    十里楼台迷巷陌,万家碪杵戒衣裘。
    平生剩久观书债,四库留人未许休。

  • 119.《鸠衔枝謍巢树间经月不成而去》 宋·杨万里

    鸠妇那知自不栈,树阴疏处起楼台。
    可怜积木如山样,一桷何曾絮得来。

  • 120.《咏月》 宋·文同

    见说楼台满玉波,中间惟只锁孀娥。
    可怜八万二千户,每到缺时争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