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关于意自足的诗词(1022首)

  • 161.《重阳近矣风雨骤至诵邠老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 宋·赵蕃

    好诗不在多,自足传不朽。
    池塘生春草,余句世无取。
    诗家黄州潘,苏黄逮师友。
    六义极渊源,一贯相授受。

  • 162.《题贾俨不忘室》 宋·叶适

    贾子好脩士,躬耕鹿岩阿。
    茂木俯青泉,幽处堪逶迤。
    有室净棐几,图史参前罗。
    独能取我语,标榜相巍峨。

  • 163.《足疾数日简颍弟》 宋·苏泂

    病脚冬逾甚,羁怀老自惊。
    生前终有役,隐去更须名。
    褐短愁纫妇,文疏愧属兄。
    何时了婚嫁,一意学躬耕。

  • 164.《题汉中嶓冢观高祖庙试剑石》 宋·李曾伯

    手袖干将射斗牛,当时天意在兴刘。
    不劳游刃烹秦鹿,直以余锋剪楚猴。
    将相岂烦加越砥,宽仁自足淬吴钩。
    断蛇断石都休问,遗恨平城雨雪羞。

  • 165.《次韵萧同年古意》 宋·方岳

    春拜有耕夫,扣角卧林麓。
    朝饥不能忍,肯受世熏沐。
    脱身从牛衣,入耳皆狗曲。
    何如一蓑寒,风雨立於独。

  • 166.《和单君范古意六首·樵》 宋·陈著

    枯者既就拾,湿者亦既束。
    空此一谷薪,载之可折轴。
    下山售市价,得粮不能宿。
    谁知此时心,气塞口自嘿。
    安得如买臣,卖薪有时足。

  • 167.《阿助守岁诵杜工部四十明朝是之句请足成》 宋·蒲寿宬

    四十明朝是,瞻天只乞閒。
    自惭身计拙,早觉鬓毛斑。
    守岁从儿喜,搀春借酒颜。
    盍簪喧马意,清梦五云间。

  • 168.《倦极》 宋·赵文

    倦极得凉意自适,芒席何必殊桃笙。
    啼鸟一声扇堕地,我睡已足非渠惊。

  • 169.《崇山图七贤诗》 宋·张嵲

    题舆意匠崇崖图,鲁侯为赋溪隐诗。
    长松短壑历可数,坐使妙境移于斯。
    地灵神秀天所秘,豺嗥虺伏鬼莫窥。
    芟蓬扶翳快登览,若有异物阴相之。

  • 170.《赵守祷雨有感枕上得句足成五十六字呈赵守》 宋·陈文蔚

    雨意随人自及时,使君一念实通微。
    不知沛泽人间遍,但觉炎蒸梦里非。
    苗稼顿回枯欲死,桑林又喜绿添肥。
    从今饱吃鄱阳馀,细纪贤侯德政归。

  • 171.《次会再和》 宋·杜范

    古殿后多竹,虚檐前可床。
    炎歊於此却,胸次要人当。
    自足萧萧意,时来细细香。
    曲肱无一事,闲为属诗忙。

  • 172.《闽中郑君炎南仲两魁乡赋比自霅教为昌化簿》 宋·方回

    三山鹄袍十万众,两纪知名郑南仲。
    妙年官赋甲秋闱,一发辄中仍再中。
    岂知天地大变革,原夫八韵竟无用。
    虽然改尔亦得力,斗南斗北声价哄。

  • 173.《栖迟》 宋·释文珦

    栖迟严壑间,所尚不同俗。
    窗下列芳兰,门前艺修竹。
    崖屋夏中寒,石田秋后熟。
    委质於自然,陶然意常足。

  • 174.《南麓新居》 宋·释正觉

    山麓水滨竹木阴,我侬懒养静居深。
    一生自足淡中味,三际那收閒底心。
    壑云未成出岫意,松风能作下滩音。
    十分清兴与谁共,想有沃洲支道林。

  • 175.《无尽藏斋》 宋·王洋

    矫首层霄俯翠峦,虚空不住骨毛寒。
    古今等是无穷境,风月何嫌取意看,巢寄一枝惟自足。
    风抟九万岂知难,与君同入逍遥境。
    方信乾坤宇宙宽。

  • 176.《吴兴苦雨》 宋·王洋

    黄流浑浑弥川渎,此邦不求长自足。
    人家蚕治怕桑寒,阶下决明随意绿。
    朝来横急如少上,忙忧车沟畎秧水。
    还君膏泽莫贪功,放邮扶桑照千里。

  • 177.《见山真意》 宋·杨公远

    栗里幽深自结庐,东篱采菊足清娱。
    偶然触目南山好,相对沈吟一语无。

  • 178.《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 17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180.《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