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奇变的诗词

关于奇变的诗词(496首)

  • 361.《游将军岩》 宋·胡寅

    初识后亭山,一赏北岩秀。
    更闻将军隐,飞策飞云岫。
    何为英烈姿,石壁寄门窦。
    和非马力竭,依险聊自救。

  • 362.《哭元帅宗公泽》 宋·吴芾

    呜呼哀哉元帅公,百世一人不易逢。
    堂堂天下想风采,心如铁石气如虹。
    正色立朝不顾死,半生常在谪籍中。
    真金百链愈不变,流水万折归必东。

  • 363.《扇子诗》 宋·李石

    负笈无他奇货,笔端有力躬耕。
    僰道颇思山谷,兰陵一变荀卿。

  • 364.《次制帅所和前韵》 宋·王之望

    圣主忧勤躬万务,英豪宁许山林住。
    弓旌号召士无留,竹帛功名公所赴。
    天表对扬咨见晚,坤维镇抚歌来暮。
    雪山增生绝纷埃,蜀道非难履平路。

  • 365.《题陈粹升卿芝草图二首》 宋·曾协

    别驾阴功草木知,一朝变化出神奇。
    乍惊蓂苹还同长,更羡卿云向下垂。
    文笔分明传异状,画图次第记当时。
    嘉祥创见轻千古,信宿曾看十样芝。

  • 366.《寄送梁子辅赴召》 宋·李流谦

    山岳自高百谷下,向来无物使之者。
    骅骝合奉鸾和车,岂与黔蹄同一驾。
    英奇绝代难小了,泥滓投之辄悲咤。
    一朝拔去不可扼,震地风雷怯凌跨。

  • 367.《送何子应少卿赴召》 宋·李流谦

    持竿野叟踏帝腹,太史占星惊变色。
    白衣山人侍黄衣,军中指点相叹息。
    云龙契遇固畴曩,千载一合非人力。
    羊裘卢沙竟何补,坐视生民自肥瘠。

  • 368.《恭和令制感秋》 宋·姜特立

    金虎肃秋气,属兹摇落时。
    淅沥暮蝉澁,嘹唳征鸿悲。
    遥巘云冒絮,平林露成帷。
    黄凋菡萏盘,戏坠芙蓉枝。

  • 369.《晴云》 宋·姜特立

    晴云行太虚,浩荡本无心。
    随风忽变化,倏忽成古今。
    卓尔起奇峰,万目竞瞻仰。
    本自无心高,莫作有心想。

  • 370.《松石歌寿皇太子殿下》 宋·姜特立

    万生总总各殊廪,中间变化通希夷。
    大椿一万八千岁,蟠桃结实千年期。
    虽云阅世最久远,要自与物同推移。
    不如长松老为石,仙家旧家尤环奇。

  • 371.《送王粹中教授入蜀》 宋·楼钥

    万山四塞围平陆,大为关中次为蜀。
    我生东南未曾到,蜀士游从闻颇熟。
    自从襄阳上峻途,高欲登天下临谷。
    女娲大山塞空虚,麻线名堆千万曲。

  • 372.《以太湖石响板为文季寿》 宋·楼钥

    太湖中心洞庭山,千岩万壑高孱颜。
    风涛舂撞自太古,漱成乐石如雕剜。
    玲珑中空穷变态,奇奇怪怪罗沧湾。
    良工巧手琢威凤,片云承足向飞翻。

  • 373.《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 宋·楼钥

    叔夜千载人,生也当晋魏。
    君卑巨寖强,駸駸司马氏。
    幽愤无所洩,舒写向桐梓。
    慢商与宫同,惨痛声足备。

  • 374.《连云亭望海中诸山》 宋·楼钥

    雁山本在云海中,波涛千古相撞舂。
    泥沙洗尽见山骨,岩壑所在皆玲珑。
    是谁一口吸水尽,平地卓立成奇峰。
    至今往往有遗迹,相传渺漭何能穷。

  • 375.《食墨鱼有感》 宋·虞俦

    诳人吐尽胸中墨,不料反为人所得。
    祸变之来非所虑,仅与诗人供一筹。
    韩非竟以说难死,杨恽诗成汙刀机。
    子云嗜学甘寂寞,晚年奇字终投阁。

  • 376.《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 宋·赵蕃

    咫尺青山晓未分,旋开还吐尚纷纷。
    烟云变态有如此,安得斯奇付大文。

  • 377.《过爱直驿次张安国韵》 宋·赵蕃

    亭然一何奇,枯者亦靡侧。
    虽经岁祀多,未觉霜霰迫。
    余行再此驿,尔故无变色。
    慨念题诗人,深为九泉客。
    泥深兀羸马,苔老迷旧刻。
    爱尔故苍苍,余今变为白。

  • 378.《寄李晦庵》 宋·赵蕃

    昔我曾大父,高父世无伦。
    晚生不尽得,所知三数人。
    堂堂赞皇公,实能继张陈。
    谏垣磨荐墨,许之以经纶。

  • 379.《悼竹》 宋·赵蕃

    此君如高人,风节常凌厉。
    虽经隆冬中,正色不少替。
    春今尽正月,萌蘖且次第。
    天公出奇手,白昼变昏翳。

  • 380.《重阳近矣风雨骤至诵邠老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 宋·赵蕃

    好诗不在多,自足传不朽。
    池塘生春草,余句世无取。
    诗家黄州潘,苏黄逮师友。
    六义极渊源,一贯相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