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关于交端的诗词

关于交端的诗词(428首)

  • 141.《锦堂春(正旦作)》 宋·葛立方

    气应三阳,氛澄六幕,翔乌初上云端。
    问朝来何事,喜动门阑。
    田父占来好岁,星翁说道宜官。
    拟更凭高望远,春在烟波,春在晴峦。

  • 142.《水调歌头(次刘若讷韵)》 宋·毛幵

    十载刘夫子,名过庾兰成。
    人人争看,角犀今喜试丰盈。
    倾耳新诗千首,妙处端须击节,金石破虫声。
    此士难复得,黄口闹如羹。

  • 143.《临江仙》 宋·陈三聘

    白首故人重会面,论交尔汝忘形。
    从今心迹喜双清。
    飞鸿追往事,为蝶笑余生。
    琥珀杯浓春正好,此怀端为君倾。
    旧时猿鹤敢寒盟。
    鸠居从拙计,鹏翼任高程。

  • 144.《乐语》 宋·王义山

    ◎寿崇节致语隆兴府
    万年介寿,星辰拱文母之尊;四海蒙恩,雨露宠周臣之宴。
    颂声交作,协气横流。
    与天同心,为民立命。

  • 145.《撒金钱》 宋·袁綯

    频瞻礼。
    喜升平、又逢元宵佳致。
    鳌山高耸翠。
    对端门、珠玑交制。

  • 146.《合宫歌(皇佑二年飨明堂)》 宋·赵祯

    缵重明。
    端拱保凝命。
    广大孝休德,永锡四海有庆。
    觚坛寓礼正典名。

  • 147.《点绛唇(百索)》 宋·蔡戡

    纤手工夫,采丝五色交相映。
    同心端正。
    上有双鸳并。
    皓腕轻缠,结就相思病。
    凭谁信。
    玉肌宽尽。
    却系心儿紧。

  • 148.《江城子(梅花)》 宋·刘光祖

    十分雪意却成霜。
    暮云黄。
    月微茫。
    只有梅花,依旧吐幽芳。

  • 149.《百字令(几上凝尘戏画梅一枝)》 宋·胡惠齐

    小齐幽僻,久无人到此,满地狼藉。
    几案尘生多少憾,把玉指亲传踪迹。
    画出南枝,正开侧面,花蕊俱端的。
    可怜风韵,故人难寄消息。

  • 150.《贺新郎(琼花)》 宋·刘克壮

    辜负东风约。
    忆曾将、淮南草木,笔端笼络。
    后土祠中明月夜,忽有瑶姬跨鹤。
    迥不比、水仙低弱。

  • 151.《金缕歌》 宋·王广文

    辜负东风约。
    忆曾将、淮南草木,笔端笼络。
    后土祠中明月夜,忽有瑶姬跨鹤。
    迥不比、水仙低弱。

  • 152.《沁园春(自寿)》 宋·熊禾

    自笑生身,历事以来,垂六十年。
    仿浮沈闾里,半非识面,交游朋友,各已华颠。
    富贵不来,少年已去,空风悠悠岁月迁。
    虽然是,壮心一点,犹自依然。

  • 153.《沁园春(自寿)》 宋·竹林亭长

    自笑生身,历事以来,垂六十年。
    今浮湛闾里,半非识面,交游朋友,各色华颠。
    富贵不来,少年已去,空见悠悠岁月迁。
    虽然是,只壮心一点,犹自依然。

  • 154.《满庭芳(影)》 宋·杨樵云

    只道空烟,又疑流水,依依却是行云。
    了然相对,又是梦纷纭。
    半面春风图画,黄金在、难铸昭君。
    溪桥断,梅花晴雪,端的白三分。

  • 155.《临江仙(咏熟水)》 宋·易少夫人

    何处甘泉来席上,嫩黄初汤银瓶。
    月团尝罢有余清。
    惠山名品在,歌舞暂留停。
    欲赏壑源新气味,不应兼进犭希苓。
    此中端有淡交情。
    相如方病酒,一饮骨毛轻。

  • 156.《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157.《登永嘉绿嶂山》 南北朝·谢灵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
    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 158.《秋怀二首》 宋·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 159.《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 160.《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