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更搔短发东南望”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更搔短发东南望”出自宋代苏轼的《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èng sāo duǎn fā dōng nán wàng,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宋代   苏轼
更新时间: 2024-11-23 16:35:57
“更搔短发东南望”全诗《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更搔短发东南望,试问今谁裹旧巾。
接果移花看补篱,腰镰手斧不妨持。
上都新事长先到,老圃闲谈未易欺。
酿酒闭门开社瓮,杀牛留客解耕縻。
何时得见纤纤玉,右手持杯左捧颐。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浪蕊浮花不辨春,
波浪上漂浮的花朵无法辨别季节的变化,
归来方识岁寒人。
回到故乡才能认识到岁月的冷酷和人情淡漠。
回头自笑风波地,
回首时自嘲曾经的风波之地,
闭眼聊观梦幻身。
闭上眼睛,却能看到梦幻般的身影。

北牖已安陶令榻,
北窗旁已经安放好了陶令的床榻,
西风还避庾公尘。
西风依然吹拂着,避开了庾公的尘埃。
更搔短发东南望,
更加扰乱了短发,望向东南方向,
试问今谁裹旧巾。
问一问现在有谁还裹着旧巾巴。

接果移花看补篱,
摘下果实,移动花朵,观察着修补篱笆的景象,
腰镰手斧不妨持。
手持腰刀和手斧,毫不介意。

上都新事长先到,
上都的新鲜事物总是先传到这里,
老圃闲谈未易欺。
老园中的闲谈依旧真实可信,不容易欺骗。

酿酒闭门开社瓮,
自酿美酒,闭门不出,却开启了社瓮,
杀牛留客解耕縻。
宰杀牛羊,留客解除繁重的耕作。

何时得见纤纤玉,
不知何时才能见到纤纤玉女,
右手持杯左捧颐。
右手举杯,左手托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人物行事为背景,以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活的思考。通过描绘浮动的花朵、回归故乡的感慨、自嘲的笑容和梦幻的身影,诗人表达了对时光的感叹和对人情淡漠的触动。诗中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诗意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人情的深刻体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更搔短发东南望”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wáng tíng lǎo tuì jū jiàn jì
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làng ruǐ fú huā bù biàn chūn, guī lái fāng shí suì hán rén.
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
huí tóu zì xiào fēng bō dì, bì yǎn liáo guān mèng huàn shēn.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běi yǒu yǐ ān táo lìng tà, xī fēng hái bì yǔ gōng chén.
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gèng sāo duǎn fā dōng nán wàng, shì wèn jīn shuí guǒ jiù jīn.
更搔短发东南望,试问今谁裹旧巾。
jiē guǒ yí huā kàn bǔ lí, yāo lián shǒu fǔ bù fáng chí.
接果移花看补篱,腰镰手斧不妨持。
shàng dōu xīn shì zhǎng xiān dào, lǎo pǔ xián tán wèi yì qī.
上都新事长先到,老圃闲谈未易欺。
niàng jiǔ bì mén kāi shè wèng, shā niú liú kè jiě gēng mí.
酿酒闭门开社瓮,杀牛留客解耕縻。
hé shí dé jiàn xiān xiān yù, yòu shǒu chí bēi zuǒ pěng yí.
何时得见纤纤玉,右手持杯左捧颐。

“更搔短发东南望”平仄韵脚
拼音:gèng sāo duǎn fā dōng nán wàng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上声十七筱  (仄韵) 去声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