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古籍史书 > 《庄子集释》 > 内容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九上

更新时间: 作者:郭庆藩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外物不可必【一】,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二】。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三】。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四】。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五】。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六】。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七】,螴蜳不得成【八】,心若县于天地之间【九】,慰暋(一)沉屯【一0】,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一一】,众人焚和【一二】,月固不胜火【一三】,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一四】。

  【一】【疏】域心执固,谓必然也。夫人间事物,参差万绪,惟安大顺,则所在虚通,若其逆物执情,必遭祸害。  【释文】《外物》王云:夫忘怀于我者,固无对于天下,然后外物无所用必焉。若乃有所执为者,谅亦无时而妙矣。◎卢文弨曰:宋本必作心。◎庆藩案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司马云:物,事也。忠孝,内也,外事咸不信受也。释文阙。

  【二】【注】善恶之所致,俱不可必也。

  【疏】龙逢比干,外篇已解。箕子,殷纣之庶叔也,忠谏不从,惧纣之害,所以徉狂,亦终不免杀戮。恶来,纣之佞臣,毕志从纣,所以俱亡。  【三】【注】精诚之至。

  【疏】碧,玉也。子胥苌弘,外篇己释。而言流江者,忠谏夫差,夫差杀之,取马皮作袋,为鸱鸟之形,盛伍员尸,浮之江水,故云流于江。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释文】《而化为碧》吕氏春秋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庆藩案太平御览八百九引司马云;苌弘忠而流,故其血不朽而化为碧。释文阙。

  【四】【注】是以至人无心而应物,唯变所适。

  【疏】孝己,殷高宗之子也。遭后母之难,忧苦而死。而曾参至孝,而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邻乎死地,故悲泣也。夫父子天性,君臣义重,而至忠至孝,尚有不爱不知,况乎世事万涂,而可必固者!唯当忘怀物我,适可全身远害。

  【释文】《孝己》李云:殷高宗之太子。《曾参》李云:曾参至孝,为父所憎,尝见绝粮而后苏。

  【五】【疏】夫木生火,火克金,五行之气,自然之理,故木摩木则火生,火守金则金烁。是以诚心执固而必于外物者,烁灭之败。◎俞樾曰:淮南子原道篇亦云两木相摩而然。然两木相摩,未见其然。下句云金与火相守则流,疑此句亦当作木与火。下文云,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又云,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是此章多言火,益知此文之当为木与火矣。盖木金二物皆畏火,故举以为言,见火之为害大也。

  【六】【注】所谓错行。

  【疏】水中有火,电也。乃焚大槐,霹雳也。阴阳错乱,不顺五行,故雷霆击怒,惊骇万物。人乖和气,败损亦然。

  【释文】《大絯》音骇,又音该,又胡待反。《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司马云,水中有火,谓电也。焚,谓霹雳时烧大树也。◎家世父曰:天地之大用,水火而已矣。水,阳也,而用阴;火,阴也,而用阳。人生阴阳之用,喜怒忧乐,爱恶生死,相争相靡,犹水火也。两陷者,水火之横溢者也。螴当作蝀。尔雅释天:螮蝀,虹也。螴蜳,犹言虹霓。淮南说山训天二气则成虹。二气者,阴阳之相薄者也。相薄而两相争胜,则虹霓亦不得成。人心水火之争,阳常舒而徐进,阴常惨而暴施。凡不平于心,皆阴气之发也,故曰生火甚多。坎为月,月者,水气之(积)〔精〕也,体阳而用阴也。火生而水不能胜之,所以两陷而无所逃也。

  【七】【注】苟不能忘形,则随形所遭而陷于忧乐,左右无宜也。

  【疏】不能虚志而忘形,域心执固,是以驰情于荣辱二境,陷溺于忧乐二边,无处逃形。

  【释文】《两陷》司马云:两,谓心与胆也。陷,破也。畏雷霆甚忧,心胆破陷也。《忧乐》音洛。

  【八】【注】矜之愈重,则所在为难,莫知(二)所守,故不得成。  【疏】螴蜳,犹怵惕也。不能忘情,(忘)〔妄〕怀矜惜,故虽劳形怵虑而卒无所成。

  【释文】《螴》郭音陈,又楮允反,徐敕尽反。《蜳》郭音惇,又柱允反,徐敕转反,李余准反。司马云:螴蜳,读曰忡融,言怖畏之气,忡融两溢,不安定也。

  【九】【注】所希跂者高而阔也。

  【疏】心徇有为,高而且远,驰情逐物,通乎宇宙。  【释文】《若县》音玄。  【一0】【注】非清夷平畅也。

  【疏】遂心则慰喜,乖意则昏闷,遇境则沉溺,触物则屯邅,既非清夷,岂是平畅!

  【释文】《慰暋》武巾反。李音昏,又音泯。慰,郁也。暋,闷也。《沉屯》张伦反。司马云,沉,深也。屯,难也。

  【一一】【注】内热故也。

  【疏】夫利者必有害,蝉鹊是也。缨缠于利害之间,内心恒热,故生火多矣。

  【一二】【注】众人而遗利则和,若利害存怀,则其和焚也。

  【疏】焚,烧也。众人。犹俗人也,不能守分无为,而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焰中和之性。

  【一三】【注】大而暗则多累,小而明则知分。

  【疏】月虽大而光圆,火虽小而明照。(谕)〔喻〕志大而多贪,不如小心守分。

  【一四】【注】唯僓然无矜,遗形自得,道乃尽也。

  【疏】僓然,放任不矜之貌。忘情利害,淡尔不矜,虚玄道理,乃尽于此也。

  【释文】《僓》音颓,又呼怀反。郭云:顺也。

  【校】(一)暋原误睯,依世德堂本改。下释文同。(二)世德堂本知作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一】。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二】

  【一】【疏】监河侯,魏文侯也。庄子高素,不事有为,家业既贫,故来贷粟。

  【释文】《贷粟》音特,或一音他得反。《监河侯》古衔反。说苑作魏文侯。

  【二】【疏】诺,许也。铜铁之类,皆名为金,此非黄金也。待我岁终,得百姓租赋封邑之物乃贷子。

  【释文】《将贷》他代反。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一】周曰:‘诺。我且南游(一)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二】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三】’”

  【一】【疏】波浪小臣,困于车辙,君颇有水以相救乎?

  【释文】《而呼》火故反。《鲋》音附。广雅云:鰿也。鰿,音迹。《波臣》司马云:谓波荡之臣。

  【二】【疏】西江,蜀江也。江水至多,北流者众,惟蜀江从西来,故谓之西江是也。  【释文】《激西》古狄反。  【三】【注】此言当理无小,苟其不当,虽大何益。  【疏】索,求。肆,市。常行海水鲋鱼,波浪失于常处,升斗之水,可以全生,乃激西江,非所宜也。既其不救斯须,不如求我于干鱼之肆。此言事无大小,时有机宜,苟不逗机,虽大无益也。

  【释文】《早索》所白反。《枯鱼》李云:犹干鱼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游下有说字。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大犗以为饵【一】,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二】,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骛〕(一),扬而奋?,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三】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四】。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五】。夫揭竿累,趣(二)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六】,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七】,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八】。

  【一】【疏】任,国名,任国之公子。巨,大也。缁,黑绳也。犗,犍牛也。饵,钩头肉。既为巨钩,故用大绳,悬五十头牛以为饵。

  【释文】《任公子》如字,下同。李云:任,国名。《大钩》本亦作钓。◎卢文弨曰:钓,旧讹约,宋本同,今改正。《巨缁》司马云:大黑纶也。《犗》郭古迈反,云:犍牛也。徐音界。说文云:騬牛也。司马云:牺牛也。騬,音绳。犍,纪言反。◎卢文弨曰:旧无牛字,据说文增。《为饵》音二。

  【二】【疏】号为巨钩,期年不得鱼。蹲。踞也;踞,坐也。踞其山。

  【释文】《蹲》音存。《会》古外反。《稽》古兮反。会稽,山名,今为郡也。  【三】【疏】期年之外有大鱼吞钩,于是牵钩陷没,驰(惊)〔骛〕而下,扬其头尾,奋其鳞?,遂使白浪如山,洪波际日。  【释文】《期年》本亦作期,同。音基。言必久其事。后乃能感也。《錎没》音陷。字林:犹陷字也。《骛扬》徐音务一本作惊。《?》徐(来)〔求〕(三)夷反。李音须。《惮》〔徒〕丹(末)反。◎庆藩案惮,古皆训为畏难。(见论语学而篇朱注,秦策高注。)此言惮赫,惮者,盛威之名也。贾子解县篇陛下威惮大信,(信与伸同。)亦此惮字之义。盛威为惮。盛怒亦为惮。大雅桑柔篇逢天僤怒是也。僤与惮同。(见王氏读书杂志。)《赫》火百反。《千里》言千里皆惧。  【四】【疏】若鱼,海神也。淛,浙江也。苍梧,山名,在岭南,舜葬之所。海神肉多,分为脯腊,自五岭已北,三湘已东皆厌之。  【释文】《若鱼》司马云:大鱼名若,海神也。或云:若鱼,犹言此鱼。《而腊》音昔。《制河》诸设反。依字应作浙。汉书音义音逝。河亦江也,北人名水皆曰河。浙江,今在余杭郡,后汉以为吴会分界。司马云:浙江,今在会稽钱塘。◎庆藩案制河之制,释文诸设反,字当作浙,谓浙水以东也。古制声与浙同。论语颜渊篇片言可以折狱者,郑注曰:鲁读折为制。书吕刑制以刑,墨子尚同篇制作折。

  【五】【疏】末代季叶,才智轻浮,讽诵词说,不敦玄道,闻得大鱼,惊而相语。轻字有作辁字者,辁,量也。

  【释文】《辁》七全反,又(视)〔砚〕专反,又音权。李云:辁,量人也,本或作軨。軨,小也。本又或作轻。《讽说》方凤反。

  【六】【疏】累,细绳也。鲵鲋,小鱼也。担揭细小之竿绳,趋走溉灌之沟渎,适得鲵鲋,难获大鱼也。

  【释文】《揭》其列其谒二反。《竿累》劣彼反,谓次足不得并足也。本亦作累。司马(云)力追反,云:纶也。《趣》本又作趋,同。七须反。《灌渎》司马云:溉灌之渎。《守鲵》五兮反。《鲋》音附,又音蒲。本亦作蒲。李云:鲵鲋,皆小鱼也。

  【七】【疏】干,求也。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闻〕者,必不能大通于至道。字作县(字)〔者〕,古悬字多不着心。  【八】【注】此言志趣不同,故经世之宜,小大各有所适也。

  【疏】人间世道,夷险不常,自非怀豁虚通,未可以治乱,若矜名饰行,去之远矣。

  【校】(一)骛字依世德堂本改。赵谏议本作惊。(二)赵本趣作趋。(三)求字依世德堂本改。下徒末二字及砚字同。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一】

  【一】【疏】大儒,硕儒,谓大博士。从上传语告下曰胪。胪,传也。东方作,谓天曙日光起。儒弟子发冢为盗,恐天时曙,故催告之,问其如何将事。

  【释文】《胪》力于反,一音卢。苏林注汉书云:上传语告下曰胪。胪,犹行也。《传》治恋反,又丈专反。向云:从上语下曰胪传。一音张恋反,遽也。《东方作矣》司马云:谓日出也。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一】。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伍施,死何含珠为【二】!’接其鬓,压(一)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三】!”  【一】【疏】小儒,弟子也。死人裙衣犹未解脱,扪其口中,知其有宝珠。

  【释文】《襦》而朱反。

  【二】【疏】此是逸诗,久遭删削。凡贵人葬者,口多含珠,故诵青青之诗刺之。

  【释文】《青青之麦》司马云:此逸诗,刺死人也。《陵陂》彼宜反。《布施》始豉反。

  【三】【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二)也。

  【疏】接,撮也。?,按也。顪,口也。控,打也。撮其鬓,按其口,铁锥打,仍恐损珠,故安徐分别之。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释文】《压》本亦作?,同。乃协反。郭于琰反,又敕颊反。字林云:?,一指按也。《其顪》本亦作哕,许秽反。司马云:颐下毛也。《金椎》直追反。◎王念孙曰:儒以金椎控其颐,艺文类聚宝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而,汝也。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词。言汝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其口中之珠也。而儒声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误作儒。《控》苦江反。《徐别》彼列反。

  【校】(一)赵谏议本压?。(二)世德堂本恃作持。  老莱子之弟子出(一)薪,遇仲尼,反以告【一】,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二】,末偻而后耳【三】,视若营四海【四】,不知其谁氏之子【五】。”

  【一】【疏】老莱子。楚之贤人隐者也,常隐蒙山,楚王知其贤,遣使召为相。其妻采樵归,见门前有车马迹。妻问其故,老莱曰:“楚王召我为相。”妻曰:“受人有者,必为人所制,而之不能为人制也。”妻遂舍而去。老莱随之,夫负妻戴,逃于江南,莫知所之。出取薪者,采樵也。既见孔子,归告其师。

  【释文】《老莱子》楚人也。《出薪》出采薪也。

  【二】【注】长上而促下也。

  【释文】《趋下》音促。李云:下短也。  【三】【注】耳却近后而上偻。  【释文】《末偻》李云:末上,谓头前也,又谓背膂也。《后耳》司马云:耳却后。《却近》附近之近。

  【四】【注】视之儡然,似营他人事者。

  【释文】《视若营四海》夫劳形役智以应世务,失其自然者也。故尧有亢龙之喻,舜有卷偻之谈,周公类之走狼,仲尼比之逸狗,岂不或信哉!《儡》律悲反,旧鱼鬼反,又鱼威反。

  【五】【疏】修,长也。趋,短〔也〕。末,肩背也。所见之士,下短上长,肩背伛偻,耳却近后,瞻视高远,所作??,观其仪容,似营天下,未知(子)之〔子〕族姓是谁。怪其异常,故发斯问。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出下有拾字。

  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一】。”

  【一】【疏】鲁人孔丘,汝宜唤取。

  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一】。”

  【一】【注】谓仲尼能遗形去知,故以为君子。

  【疏】躬,身也。孔丘既至,老莱(未)〔谓〕语,宜遣汝身之躬饰,忘尔容貌心知,如此之时,可为君子。

  【释文】《去》起吕反。注同。《而》本又作女。◎卢文弨曰:今书而作汝。《躬矜》躬矜,(为)〔谓〕身矜修善行。《容知》音智。容智,谓饰智为容好。

  仲尼揖而退【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二】?”

  【一】【注】受其言也。

  【疏】敬受其言,揖让而退。  【二】【注】设问之,令老莱明其不可进。

  【疏】蹙然,惊恐貌。谓仲尼所学圣迹业行,可得修进,为世用(可)不?

  【释文】《蹙然》子六反。《业可得进乎》问可行仁义于世乎。《令老》力成反。

  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一】,抑固窭邪,【二】亡其略弗及邪【三】?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四】,中民之行(一)进焉耳【五】,相引以名,相结以隐【六】。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七】。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八】。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九】。柰何哉其载焉终矜(二)尔【一0】!”

  【一】【注】一世为之,则其迹万世为患,故不可轻也。

  【疏】夫圣智仁义,救一时之伤;后执为奸,成万世之祸。恃圣迹而骄謷,则陈恒之徒是也。亦有作骛(音)者,云使万代驱骛不息,亦是奔驰之义也。  【释文】《而骜》本亦作敖,同。五报反。下同。下或作骛。  【二】【疏】固执圣迹,抑扬从己,失于本性,故穷窭。

  【释文】《窭》其矩反。

  【三】【注】直任之,则民性不窭而皆自有,略无弗及之事也。

  【疏】亡失本性,忽略生崖,故不及于真道。◎家世父曰:不忍一世之伤而贻万世之患,自以为能经营天下也,而不知其心无所蓄备也。夫无所蓄备之谓窭矣,其智略又弗及也。郭象云,直任之则民性不窭而皆自有,略无弗及之事,似失庄子本意。◎庆藩案亡读如无。亡其,转语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亡其言臣者贱不可用乎?(索隐:亡,犹轻蔑也,义不可通。)吕氏春秋爱类篇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韩策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是凡言亡其,皆转语词也。

  【四】【注】惠之而欢者,无惠则丑矣。然惠不可长,故一惠终身丑也。

  【疏】夫以施惠为欢者,惠不可遍,故謷慢者多矣。是以用惠取人,适为怨府,故终身丑辱。

  【五】【注】言其易进,则不可妄惠之。

  【释文】《之行》下孟反。《其易》以豉反。

  【六】【注】隐,括;进(三)之谓也。

  【疏】夫上智下愚,其性难改,中庸之人,易为进退。故闻尧之美,相引慕以利名,闻桀之恶,则结之以隐匿。  【释文】《相结以隐》郭云:隐,括也。李云:隐,病患也。虽相引以名声,是相结以病患。◎俞樾曰:李云,隐,病患也。然病患非所以相结。郭注曰,隐,括;进之谓也。然隐括所以正曲木,亦非所以相结也。隐当训为私。吕氏春秋圜道篇分定则下不相隐,高注曰:隐,私也。文选赭白马赋恩隐周渥,李善引国语注曰:隐,私也。相结以隐,谓相结以恩私。旧说皆非。

  【七】【注】闭者,闭塞。

  【疏】赞誉尧之善道,非毁桀之恶迹,以此奔驰,失性多矣,故不如善恶两忘,闭塞毁誉,则物性全矣。

  【释文】《誉尧》音余。《而闭》一本文注并作门。

  【八】【注】顺之则全,静之则正。

  【疏】夫反于物性,无不伤损,扰动心灵,皆非正法。

  【释文】《反无非伤也》反,逆于理。《动无非邪也》似嗟反。动矜于是也。  【九】【注】事不远本。故其功每成。

  【疏】踌躇从容,圣人无心,应机而动,兴起事业,恒自从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

  【释文】《圣人踌》音畴。《躇》直居反。《以兴事以每成功》每者,每有成功也。踌躇者,从容也。从容兴事,虽有成功,圣人不存,犹致弊迹。流毒百世。况动矜善行而载之不已哉!《不远》于万反。

  【一0】【注】矜不可载,故遗而弗有也。

  【疏】柰何,犹如何也。如何执仁义之迹,扰挠物心,运载矜庄,终身不替!此是老莱诋诃夫子之词也。◎家世父曰:反,犹拨乱世而反之正。有所反则必有伤,有所动则必为邪。其反也,矜心之挟以争也;其动也,矜心之载以出也。听其自化,则无伤矣;无为而无不为,则非邪矣。

  【校】(一)阙误引张成二本行下俱有易字。(二)唐写本矜上无终字。(三)赵谏议本括进作恬退。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一】,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二】。”

  【一】【疏】宋国君,谥曰元,即宋元君也。阿。曲也,谓阿旁曲室之门。

  【释文】《宋元君》李云:元公也。案元公名佐,平(之)公〔之〕子。《阿门》司马云:阿,屋曲檐也。

  【二】【疏】自,从也。宰路,江畔渊名。姓余,名且,捕鱼之人也。

  【释文】《宰路》李云:渊名,龟所居。《予为》如字,又于伪反。《使河》所吏反。《渔者》音鱼。《余》音预。《且》子余反。姓余,名且也。◎俞樾曰:史记龟策传作豫且。◎庆藩案豫预字同。

  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

  左右曰:“有。”

  君曰:“令余且会朝【一】。”


  【一】【疏】命,召也。召令赴朝,问其所得。

  【释文】《觉》古孝反。《令》力成反。《会朝》直遥反。下同。

  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

  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  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一】。”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策【二】。


  【一】【疏】心疑犹预,杀活再三,乃杀吉,遂刳龟也卜之。

  【二】【疏】筭计前后,钻之凡经七十二,筭计吉凶,曾不失中。  【释文】《刳》口孤反。《钻》左端反,又左乱反。◎庆藩案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司马云:钻,命卜,以所卜事而灼之。〔释文阙〕。《遗策》初革反。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一】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二】。鱼不畏网而畏鹈鹕【三】。去小知而大知明【四】,去善而自善矣【五】。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六】。”

  【一】【注】神知之不足恃也如是,夫唯静然居其所能而不营于外者为全。

  【疏】夫神智,不足恃也。是故至人之处世,忘形神智虑,与枯木同其不华,将死灰均其寂(魄)〔泊〕,任物冥于造化,是以孔丘大圣,因而议之。  【释文】《见梦》贤遍反。《知能》音智,下及注同。《知有所困》一本作知有所不同。

  【二】【注】不用其知而用众谋。  【释文】《至知》音智。下、注皆同。

  【三】【注】网无情,故得鱼。  【疏】网无情而得鱼,(谕)〔喻〕圣人无心,故天下归之。  【释文】《鹈》徒兮反。《鹕》鹈鹕,水鸟也,一名淘河。  【四】【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

  【疏】小知取舍于心,大知无分别,遣闲夺之情,故无分别,则大知光明也。

  【释文】《去小》起吕反。下、注同。

  【五】【注】去善则善无所慕,善无所慕,则善者不矫而自善也。  【疏】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云,离道以善,险德以行,又老经云,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释文】《不矫》居表反。

  【六】【注】泛然无习而自能者,非跂而学彼也。

  【疏】夫婴儿之性,其不假师匠,年渐长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学之,与父母同处,率其本性,自然能言。是知世间万物,非由运知,学而成之也。

  【释文】《石师》石者,匠名也。谓无人为师匠教之者也。一本作所师,又作硕师。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一】。”

  【一】【疏】庄子,通人也。空有并照,其言弘博,不契俗心,是以惠施讥为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一】。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二】

  【一】【疏】夫有用则同于夭折,无用则全其〔生〕崖,故知无用始可语其用。

  【二】【疏】垫,掘也。夫六合之内,广大无最于地,人之所用,不过容足,若使侧足之外,掘至黄泉,人则战栗不得行动。是知有用之物,假无用成功。

  【释文】《厕足》音侧,又音测。《垫》丁念反。司马崔云:下也。木又作堑,七念反,掘也。《致黄泉》致,至也。本亦作至。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一】。”

  【一】【注】圣应其内,当事而发;己言其外,以畅事情。情畅则事通,外明则内用,相须之理然也。

  【疏】直置容足,不可得行,必借余地,方能运用脚足,无用之理分明,故(取)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庄子曰:“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一】?夫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二】!覆坠而不反,火驰而不顾【三】,虽相与为君臣,时也,易世而无以相贱【四】。故曰(一)至人不留行焉【五】。

  【一】【注】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故圣人唯莫之制,则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疏】夫人禀性不同,所用各异,自有闻言如影响,自有智昏菽麦。故性之能者,不得不由性;性之无者,不可强涉;各守其分,则物皆不丧。

  【释文】《得强》其丈反。

  【二】【注】非至厚则(二)莫能任其志行而信其殊能也。

  【疏】流荡逐物,逃遁不反,果决绝灭,因而不移,此之志行,极愚极鄙,岂是至妙真知深厚道德之所任用!庄子之意,谓其如此。  【释文】《之行》下孟反。注同。《任与》音余。

  【三】【注】人之所好,不避是非,死生以之。

  【疏】愚迷之类,执志(?)〔确〕然,虽复家被覆没,身遭颠坠,亦不知悔反,驰逐物情,急如烟火,而不知回顾,流遁决绝,遂至于斯耳。

  【释文】《覆坠》直类反。《所好》呼报反。

  【四】【注】所以为大齐同(三)。

  【疏】夫时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如舜禹应时相代为君臣也。故世遭革易,不可以为臣为君而相贱轻。流遁之徒,不知此事。

  【五】【注】唯所遇而因之,故能与化俱。  【疏】夫世有兴废,随而行之,是故达人曾无留滞。

  【校】(一)唐写本无曰字。(二)赵谏议本无则字。(三)世德堂本作所以为人齐同。赵本作所以为人齐。齐,同也。

  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一】。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二】,唯至人乃(一)能游于世而不僻【三】,顺人而不失己【四】。彼教不学【五】,承意不彼【六】。

  【一】【注】古无所尊,今无所卑,而学者尊古而卑今,失其原矣。

  【疏】夫步骤殊时,浇淳异世,古今情事,变化不同,而乃贵古贱今,深乖远鉴,适滋为学小见,岂曰清通!

  【二】【注】随时因物,乃平泯也。  【疏】狶韦,三皇已前帝号也。以玄古之风御于今代,浇淳既章,谁能不波荡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释文】《狶》虚岂反。《不波》波,高下貌。

  【三】【注】当时应务,所在为正(二)。  【释文】《不僻》匹亦反。

  【四】【注】本无我,我何失焉!

  【五】【注】教因彼性,故非学也。

  【六】【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则夫万物各全其我。

  【疏】独有至德之人,顺时而化彼,非学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学致也。承意不彼者,禀承教意以导性,而真道素圆,不彼教也。

  【校】(一)唐写本无乃字。(二)赵谏议本正作政。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一】。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二】,跈则众害生【三】。物之有知者恃息【四】,其不殷,非天之罪【五】。天之穿之,日夜无降【六】,人则顾塞其窦【七】。胞有重阆【八】,心有天游【九】。室无空虚,则妇姑勃?【一0】;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一一】,大林(一)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二)【一二】。

  【一】【疏】彻,通也。颤者,辛臭之事也。夫六根无壅,故彻;聪明不荡于外,故为德也。

  【释文】《颤》舒延反。  【二】【注】当通而塞,则理有不泄而相腾践也。

  【释文】《哽》庚猛反,塞也。《跈》女展反。郭云:践也。广雅云:履也,止也。本或作蹍,同。◎王念孙曰:郭注,当通而塞,则理有不泄而相腾践也。释文,跈,女展反。广雅云:履也。止也。本或作蹍,同。案践履与壅塞,二义不相比附。郭云理有不泄而相腾践,所谓曲说者也;本或作蹍,亦非也。今案跈读为抮。抮,戾也。言哽塞而不止,则相乖戾,相乖戾则众害生也。广雅曰:抮、盭也。(盭与戾同。)方言曰:轸,戾也。郭璞曰:相了戾也。孟子告子篇紾兄之臂而夺之食,赵岐曰:紾,戾也。此云哽而不止则跈,义并与抮同。  【三】【注】生,起也。

  【四】【注】凡根生者无知,亦不恃息也。

  【疏】天生六根,废一不可。耳闻眼见,鼻臭心知,为于分内,虽用无咎。若乃目滞桑中之色,耳淫濮上之声,鼻滋兰麝之香,心用无穷之境,则天理灭矣,岂谓彻哉!故六根穷彻,则气息通而生理全。  【五】【注】殷,当也。夫息不由知,由知然后失当,失当而后不通,故知恃息,息不恃知也。然知欲之用,制之由人,非不得已之符也。

  【疏】殷,当也。或纵恣六根,驰逐前境;或窍穴哽塞,以害生崖;通蹍二徒,皆不当理。斯并人情之罪也,非天然之辜。

  【释文】《不殷》如字,一音于靳反。

  【六】【注】通理有常运。  【疏】降,止也。自然之理,穿通万物,自昼及夜,未尝止息。◎家世父曰:物之有知恃息,息者气也,而气有厚薄纯杂,天不能强而同之。尔雅释言:殷,齐,中也。齐一则中矣,其不能齐,天之无如何者也。而天既授之以百骸九窍而使之自运焉,授之以心思而使之自化焉,务开通而已。说文:穿,通也。恢恢乎有余地以自存则通矣。玉篇:降,伏也。言积气之运无停伏也。郭象注,殷,当也。误。◎俞樾曰:降,当作●,即癃之籀文。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又五常政大论篇其病癃閟。日夜无●,谓不癃閟也。  【七】【注】无情任天,窦乃开。

  【疏】窦,孔也。流俗之人,反于天理,壅塞根窍,滞溺不通。  【释文】《其窦》音豆。

  【八】【注】阆,空旷也。

  【疏】阆,空也。言人腹内空虚,故容藏胃,藏胃空虚,故通气液。

  【释文】《胞》普交反,腹中胎。《有重》直龙反。《阆》音浪。郭云:空旷也。

  【九】【注】游,不系也。  【疏】虚空。故自然之道游其中。  【一0】【注】争处也。

  【疏】勃?,争斗也。屋室不空,则不容受,故妇姑争处,无复尊卑。

  【释文】《勃?》音奚。勃,争也。?,空也。司马云:勃?,反戾也。无虚空以容其私,则反戾共斗争也。

  【一一】【注】攘,逆。  【疏】凿,孔也。攘,(则)逆也。自然之道,不游其心,则六根逆,不顺于理。

  【释文】《六凿》在报反。《相攘》如羊反。郭云:逆也。司马云:谓六情攘夺。◎庆藩案荀子哀公篇注引司马云:六情相攘夺。较释文多一相字。

  【一二】【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家世父曰:大林丘山之善于人,言所以乐乎大林丘山,为广大容万物之生也。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锴曰:申即引也。神者不胜,言发生万物,不可胜穷也。

  【校】(一)阙误引张文二本林俱作●。(二)唐写本胜下有也字。

  德溢乎名【一】,名溢乎暴【二】,谋稽乎誸【三】,知出乎争【四】,柴生乎守【五】,官事果乎众宜【六】。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七】,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八】。

  【一】【注】夫名高则利深,故修德者过其当。

  【疏】溢,深也。仁义五德,所以行之过多者,为尚名好胜故也。

  【二】【注】夫禁暴则名美于德。

  【疏】暴,残害也。夫名者争之器,名既过者,必更相贼害。内篇云:名者相轧者也。◎家世父曰:说文:暴,晞也。孟子暴之于民而民受之,荀子富国篇声名足以暴炙之,皆表暴之意。德溢乎名,言德所以洋溢,名为之也;名溢乎暴,言名所以洋溢,表暴以成之也。五句并同一意。郭象云,禁暴则名美于德,恐误。

  【三】【注】誸,急也。急而后考其谋。

  【疏】稽,考也。誸,急也。急难之事,然后校谋计。  【释文】《誸》音贤。郭音玄,急也。向本作弦,云:坚正也。

  【四】【注】平往则无用知。

  【疏】夫运心知以出境,则争斗斯至。

  【五】【注】柴,塞也。

  【疏】柴,塞也。守,执也。域情执固而所造不通。

  【释文】《柴》柴,积也。郭云:塞也。  【六】【注】众之所宜者不一,故官事立也。

  【疏】夫置官府,设事条者,须顺于众人之宜便,若求逆之,则祸乱生。◎俞樾曰:论语子路篇行必果,皇侃义疏曰:果,成也。众有所宜而后官事以成,故曰官事果乎众宜。  【七】【注】夫事物之生皆有由。  【疏】铫,耜之类也。鎒,锄也。青春时节,时雨之日,凡百草木,萌动而生,于是农具方始修理。此明顺时而动,不逆物情也。

  【释文】《铫》七遥反,削也。能有所穿削也。又他尧反。《鎒》乃豆反。似锄,田具也。  【八】【注】夫事由理发,故不觉(一)。

  【疏】植,生也。铫鎒既修,芸除萑苇,幸逢春日,锄罢到生,良由时节使然,不可以人情均度。是知制法立教,必须顺时。  【释文】《到植》时力反,又音值,立也。本亦作置。司马云:锄拔反之更生者曰到植。◎卢文弨曰:到,古倒字。

  【校】(一)赵谏议本觉作齐。

  静然可以补病【一】,眦搣可以休(一)老【二】,宁可以止遽【三】。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四】。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五】;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六】;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七】;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八】。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九】。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一0】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一一】。荃(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一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三】。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一四】!”

  【一】【注】非不病也。  【疏】适有烦躁之病者,简静可以疗之。

  【二】【注】非不老也。

  【疏】剪齐发鬓,灭(三)状貌也。衰老之容,以此而沐浴。  【释文】《眦》子斯反,徐子智反。亦作揃,子浅反。三苍云:揃,犹剪也。玉篇云:灭也。◎庆藩案萧该汉书音义引司马云:眦,视也。释文阙。《搣(手改女)》本亦作搣,音灭。又武齐反。字林云:●也。●,音千米反。◎卢文弨曰:旧米作未,今从宋本。◎家世父曰:释文眦搣(手改女)可以休老,搣(手改女),本亦作搣。广韵:搣,按也,摩也。似谓以两手按摩目眦,然与上下二句文义不类。眦搣(手改女),当谓左右眦不能流盼,可以闭目养神,故曰休老。又案:搣(手改女)与搣通,眦,目?也,眦搣(手改女),犹云目陷。

  【三】【注】非不遽也。

  【疏】遽,疾速也。夫心性?迫者,安静可以止之。

  【四】【注】若是犹有劳,故佚者超然不顾。

  【疏】夫止遽以宁,疗躁以静者,(以)对治之术,斯乃小学之人,劳役神智之事务也,岂是体道之士,闲逸之人,不劳不病之心乎!风采清高,故未尝暂过而顾问焉。  【释文】《非佚》音逸。

  【五】【注】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神言其内。

  【疏】骇,惊也。神者,不测之号;圣者,显迹之名;为其垂教动人,故不过问。  【释文】《以駴》户楷反。王云:谓改百姓之视听也。徐音戒,谓上不问下也。

  【六】【疏】证空为贤,并照为圣,从深望浅,故不问之。

  【七】【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骇动诸侯之国,贤人舍有,故不问。

  【八】【注】趋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趋世小人,苟合一时,如田恒之徒,无足可贵,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顾也。

  【九】【注】慕赏而孝,去真远矣,斯尚贤之过也。

  【疏】〔演门〕,东门也。亦有作寅者,随字读之。东门之孝,出自内心,形容外毁,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为卿。乡党之人,闻其因孝而贵,于是强哭诈毁,矫性伪情,因而死者,其数半矣。

  【释文】《演门》以善反。宋城门名。

  【一0】【疏】尧知由贤,禅以九五,洒耳辞退,逃避箕山。汤与务光,务光不受,诃骂瞋怒,远之林籁。斯皆率其本性,腥臊荣禄,非关矫伪以慕声名。

  【一一】【注】其波荡伤性,遂至于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纪,名佗;并隐者。闻汤让务光,恐其及己,与弟子蹲踞水旁。诸侯闻之,重其廉素,时往吊慰,恐其沉没。狄闻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长河,自溺而死。波荡失性,遂至于斯矣。

  【释文】《纪他》徒何反。《而踆》音存。字林云:古蹲字。徐七旬反,又音尊。《窾水》音款,又音科。司马云:水名。《吊之》司马云,恐其自沉,故吊之。《踣》徐芳附反,普豆反。字林云:僵也。李云:顿也。郭薄杯反。◎卢文弨曰:二音之间,当有又字。下似此者不尽出。

  【一二】【疏】筌,鱼笱也,以竹为之,故字从竹。亦有从草者,(意)荪(筌)〔荃〕也,香草也,可以饵鱼,置香于柴木芦苇之中以取鱼也。蹄,兔?也,亦兔(强)〔弶〕(四)也,以系系兔脚,故谓之蹄。此二事,譬也。

  【释文】《荃》七全反,崔音孙,香草也,可以饵鱼。或云;积柴水中,使鱼依而食焉。一云:鱼笱也。◎卢文弨曰:案如或所云,是潜也。见诗周颂。《蹄》大兮反,兔●也。又云:兔弶也,系其脚,故曰蹄也。●音古县反。弶,音巨亮反。

  【一三】【疏】此合(谕)〔喻〕也。意,妙理也。夫得鱼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实异鱼兔,亦(由)〔犹〕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鱼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绝。  【一四】【注】至于两圣无意,乃都无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击道存,其人实稀,故有斯难也。

  【释文】《得夫》音符。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休作沐,高山寺本同。(二)赵谏议本作筌,下同。(三)刘文典补正云:当作●。(四)弶字依释文改。

杂篇寓言第二十七【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寓言十九【一】,重言十七【二】,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

  【一】【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

  【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故鸿蒙、云将、肩吾、连叔之类,皆寓言耳。

  【释文】《寓言十九》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二】【注】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  【疏】重言,长老乡闾尊重者也。老人之言,犹十信其七也。

  【释文】《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家世父曰:重,当为直容切。广韵:重,复也。庄生之文,注焉而不穷,引焉而不竭者是也。郭云世之所重,作柱用切者,误。

  【三】【注】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  【疏】卮,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卮,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

  【释文】《卮言》字又作卮,音支。字略云:卮,圆酒器也。李起宜反。王云;夫卮器,满即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言,而随人从变,己无常主者也。司马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卢文弨曰:卮,旧作卮。案说文作●,下从●,今多省作卮。若作卮,则不必云又作矣。《天倪》音宜,徐音诣。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一】。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二】;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三】。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四】;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五】。  【一】【注】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连叔之类,皆所借者(一)也。

  【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也)〔他〕人。十言九信者,为假托外人论说之也。

  【释文】《藉》郭云:藉,借也。李云:因也。

  【二】【注】父之誉子,诚多不信,然时有信者,辄以常嫌见疑,故借外论也。

  【疏】媒,媾合也。父谈其子,人多不信,别人誉之,信者多矣。  【释文】《誉之》音余。注同。

  【三】【注】己虽信,而怀常疑者犹不受,寄之彼人则信之,人之听有斯累也。

  【疏】吾,父也。非父谈子不实,而听者妄起嫌疑,致不信之过也。

  【四】【注】互相非也。

  【疏】夫俗人颠倒,妄为(藏)〔臧〕否,与己同见则应而为是,与己不同则反而非之。

  【五】【注】三异同处,而二异讼其所取,是必于不讼者俱异耳,而独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疏】夫迷执同异,妄见是非,同异既空,是非灭矣。

  【校】(一)世德堂本借下无者字。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一】。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一)者,是非先也【二】。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三】。

  【一】【注】以其耆艾,故俗共重之,虽使言不借外,犹十信其七。

  【疏】耆艾,寿考者之称也。已自言之,不藉于外,为是长老,故重而信之,流俗之人,有斯迷妄也。

  【释文】《耆艾》五盖反。

  【二】【注】年在物先耳,其余本末,无以待人,则非所以先也。期,待也。

  【疏】期,待也。上下为经,傍通曰纬。言此人直(置)〔是〕以年老居先,亦无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礼,非关道德可先也。◎家世父曰:已言者,已前言之而复言也。尔雅释诂;耆艾,长也。艾,历也。郭璞注:长者多更历。释名;六十曰耆;耆,指也,指事使人也。是耆艾而先人之义。经纬本末,所以先人,人亦以是期之。重言之不倦,提撕警惕,人道(如)〔于〕是乎存。  【三】【注】直是陈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为安故而习常也。

  【疏】无礼义以先人,无人伦之道也,直是陈久之人,故重之耳。世俗无识,一至于斯。

  【校】(一)高山寺本年耆二字作来。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一】。不言则齐,【二】齐与言不齐【三】,言与齐不齐也【四】,故曰(一)无言。【五】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六】;终身不言,未尝不言【七】。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八】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九】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一0】,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一一】。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一二】!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一三】,始卒若环【一四】,莫得其伦【一五】,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一六】。

  【一】【注】夫自然有分而是非无主,无主则曼衍矣,谁能定之哉!故旷然无怀,因而任之,所以各终其天年。

  【疏】曼衍,无心也。随日新之变转,合天然之倪分,故能因循万有,接物无心;所以穷造化之天年,极生涯之遐寿也。  【释文】《曼衍》以战反。

  【二】【疏】夫理处无言,言则乖当,故直置不言而物自均等也。◎家世父曰:不言则齐,谓与为卮言,曼衍以穷年,犹之不言也。卮言之言,随乎言而言之,随乎不言而言之;有言而固无言,无言而固非无言,是之谓天倪。

  【三】【疏】齐,不言也。不言与言,既其不一,故不齐也。  【四】【注】付之于物而就用其言,则彼此是非,居然自齐。若不能因彼而立言以齐之,则我与万物复不齐耳。

  【释文】《复不》扶又反。下同。

  【五】【注】言彼所言,故虽有言而我竟不言也。  【疏】夫以言遣言,言则无尽,纵加百非,亦未偕妙。唯当凝照圣人,智冥动寂,出处默语,其致一焉,故能无言则言,言则无言也,岂有言与不言之别,齐与不齐之异乎!故曰言无言也。

  【六】【注】虽出吾口,皆彼言耳。

  【七】【注】据出我口。  【疏】此复解前言无言义。

  【八】【疏】夫各执自见,故有可有然。自他既空,然可斯泯。  【九】【注】自。由也。由彼我之情偏,故有可不可。

  【疏】恶乎,犹于何也。自他并空,物我俱幻,于何处而有可不可?于何处〔而〕(二)有然不然?以此推穷,然可自息。斯复解前有自而然可义也。

  【释文】《恶乎》音乌。下同。

  【一0】【注】各自然,各自可。

  【一一】【注】统而言之,则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而至也。  【疏】夫俗中之物,倒置之徒,于无然而固然,于不可而执可也。

  【一二】【注】夫唯言随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无夭落。

  【疏】自非随日新之变,达天然之理者,谁能证长生久视之道乎!言得之者之至也。

  【一三】【注】虽变化相代,原其气则一。

  【疏】禅,代也。夫物云云,禀之造化,受气一种而形质不同,运运迁流而更相代谢。  【释文】《皆种》章勇反。

  【一四】【注】于今为始者,于昨已复为卒也。

  【疏】物之迁贸,譬彼循环,死去生来,终而复始。此出禅代之状也。

  【一五】【注】理自尔,故莫得。

  【疏】伦,理也。寻索变化之道,竟无理之可致也。

  【一六】【注】夫均齐者岂妄哉?皆天然之分。  【疏】均,齐也。此总结以前一章之(是)〔义〕,谓天然齐等之道,即(以)〔此〕齐均之道,亦名自然之分也。◎家世父曰:言相生犹万物之相禅也。万物有种,生发至于无穷,而不能执一形以相禅。言有种而推衍至于无穷,不能执一言以为始。始卒无有端倪,是之(为)〔谓〕天均。

  【校】(一)高山寺本曰下有言字。(二)而字依上句补。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始时所是,卒而非之【二】,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三】。”

  【一】【注】与时俱也(一)。  【疏】夫运运不停,新新流谢,是以行年六十而与年俱变者也。然庄惠相逢,好谈玄道,故远称尼父以显变化之方。

  【二】【注】时变则俗情亦变,乘物以游心者,岂异于俗哉!

  【三】【注】变者不停,是不可常。

  【疏】夫人之寿命,依年而数,年既不定,数岂有耶!是以去年之是,于今非矣。故知今年之是,还是去岁之非;今岁之非,即是来年之是。故容成氏曰,除日无岁也。  【校】(一)赵谏议本也作化。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一】。”

  【一】【注】谓孔子勤志服膺而后知,非能任其自化也。此明惠子不及圣人之韵远矣。

  【疏】服,用也。惠施未达,抑度孔子,谓其励志勤行,用心学道,故至斯智,非自然任化者也。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二】。’鸣而当律,言而当法【三】,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四】。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五】。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六】!”  【一】【注】谢变化之自尔,非知力之所为,故随时任物而不造言也。

  【疏】谢,代也。而,汝也。未,无也。言尼父于勤服之心久已代谢,汝宜复灵,无复浪言也。

  【二】【注】若役其才知而不复其本灵,则生亡矣。

  【疏】夫人禀受才智于大道妙本,复于灵命以尽生涯,岂得勤志役心,乖于造物!此是庄子述孔丘之语诃抵惠施也。

  【释文】《才知》音智。

  【三】【注】鸣者,律之所生;言者,法之所出;而法律者,众之所为,圣人就用之耳,故无不当,而未之尝言,未之尝为也。  【疏】鸣,声也。当,中也。尼父圣人,与阴阳合德,故风韵中于钟律,言教考于模范也哉!  【四】【注】服,用也。我无言也,我之所言,直用人之口耳,好恶是非利义之陈,未始出吾口也。

  【疏】仁义利害,好恶是非,逗彼前机,应时陈说,虽复言出于口而随前人,即是用众人之口矣。

  【释文】《而好》呼报反。注同。《恶》乌路反。注同。

  【五】【注】口所以宣心,既用众人之口,则众人之心用矣,我顺众心,则众心信矣,谁敢逆立哉!吾因天下之自定而定之,又何为乎!

  【疏】随众所宜,用其心智,教既随物,物以顺之,如草从风,不敢逆立,因其本静,随性定之,故定天下之定也。

  【释文】《蘁》音悟,又五各反,逆也。

  【六】【注】因而乘之,故无不及。

  【疏】已,止也。彼,孔子也。重勖惠子,止而勿言,吾徒庸浅,不能逮及。此是庄子叹美宣尼之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一】,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一)不洎,吾心悲【二】。”  【一】【疏】姓曾,名参,孔子弟子。再仕之义,列在下文。

  【二】【注】洎,及也。

  【疏】六斗四升曰釜,六斛四斗曰钟。洎,及也。曾参至孝,求禄养亲,故前仕亲在,禄虽少而欢乐;后仕亲没,禄虽多而悲悼;所谓再化,以悲乐易心,为不及养亲故也。

  【释文】《三釜》小尔雅云:六斗四升曰釜。《心乐》音洛。下注同。《不洎》其器反。

  【校】(一)世德堂本无而字。

  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一】?”

  【一】【注】县,系也。谓参仕以为亲,无系禄之罪也。

  【疏】县,系也。门人之中,无的姓讳,当是四科十哲之流也。曾参仁孝,为亲求禄,虽复悲乐,应无系罪。门人疑此,咨问仲尼也。

  【释文】《参》所金反。《无所县》音玄。下同。《其罪乎》县,系也。心再化于禄,所存者亲也。虽系禄而无系于罪也。《以为》于伪反。

  曰:“既已县矣【一】。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二】?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一)雀蚊虻相过乎前也【三】。”  【一】【注】系于禄以养也。

  【释文】《以养》羊尚反。下同。

  【二】【注】夫养亲以适,不问其具。若能无系,则不以贵贱经怀,而平和怡畅,尽色养之宜矣。

  【疏】夫孝子事亲,务在于适,无论禄之厚薄,尽于色养而已,故有庸赁而称孝子,三仕犹为不孝。参既心存哀乐,得无系禄之罪乎!夫唯无系者,故当无哀乐也。

  【三】【注】彼,谓无系也。夫无系者,视荣禄若蚊虻鸟雀之在前而过去耳,岂有哀乐于其间哉!

  【疏】彼,谓无系之人也。鸟雀大,以谕千钟,蚊虻小,以比三釜。达道之人,无心系禄,千钟三釜,不觉少多。犹如鸟雀蚊虻相与飞过于前矣,决然而已,岂系之哉!

  【释文】《如鹳》本亦作观,同。古乱反。◎卢文弨曰:今书作观。《蚊》音文。《虻》孟庚反。司马云:观雀飞疾,与蚊相过,忽然不觉也。王云:鹳蚊取大小相县,以喻三釜三千钟之多少。元嘉本作如鹳蚊,无虻字。◎俞樾曰:雀字衍文也。释文云。元嘉本作如鹳蚊,无虻字。则陆氏所据本尚未衍雀字,故元嘉本作鹳蚊。陆氏但言其无虻字,不言其无雀字也。惟鹳与蚊虻,一鸟一虫,取喻不伦。王云,谓取大小相县,以喻三釜三千钟之多少。此不然也。夫至人之视物,一吷而已,岂屑屑于三釜三千钟之多寡,而必分别其为鹳为蚊乎!今案释文云,鹳本作观。疑是古本如此。其文盖曰,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蚊虻相过乎前也。淮南子俶真篇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义与此同。因观误作鹳,则鹳蚊虻三字不伦,乃有删一虻字,使蚊与鹳两文相称者,元嘉本是也;又有增一雀字,使鹳雀与蚊虻两文相称者,今本是也。皆非庄子之旧矣。

  【校】(一)赵谏议本观作鹳。阙误同,引张君房本云:鹳雀作观鸟雀。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一】,二年而从【二】,三年而通【三】,四年而物【四】,五年而来【五】,六年而鬼入【六】,七年而天成【七】,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八】九年而大妙【九】。

  【一】【注】外权利也。

  【疏】居在郭东,号曰东郭,犹是齐物篇中南郭子綦也。子游,子綦弟子也。野,质朴也。闻道一年,学心未熟,稍能朴素,去浮华耳。

  【释文】《子綦》音其。

  【二】【注】不自专也。

  【疏】顺于俗也。

  【三】【注】通彼我也。

  【疏】不滞境也。

  【四】【注】与物同也。

  【疏】与物同也。

  【五】【注】自得也。

  【疏】为众归也。

  【六】【注】外形骸也。

  【疏】神会理物。

  【七】【注】无所复为。  【疏】合自然成。

  【释文】《所复》扶又反。

  【八】【注】所遇皆适而安。

  【疏】智冥造物,神合自然,故不觉死生聚散之异也。

  【九】【注】妙,善也。善恶同。故无往而不冥。此言久闻道,知天籁之自然,将忽然自忘,则秽累日去以至于尽耳。  【疏】妙,精微也。闻道日久,学心渐着,故能超四句,绝百非,义极重玄,理穷众妙,知照弘博,故称大也。

  【释文】《天籁》力带反。

  生有为,死也【一】。劝公,以其(一)死也,有自也【二】;而生阳也,无自也【三】。而果然乎【四】?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五】?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六】?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七】?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八】?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九】?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一0】”

  【一】【注】生而有为则丧其生。  【疏】处生人道,沈溺有为,适归死灭也。

  【释文】《则丧》息浪反。

  【二】【注】自,由也。由有为,故死;由私其生,故有为。今所以劝公者,以其死之由私耳。  【疏】公,平也。自,由也。所以人生(也)〔而〕动之死地者,(犹)〔由〕私爱其生,不能公正,故劝导也。

  【三】【注】夫生之阳,遂以其绝迹无为而忽然独尔,非有由也。  【疏】感于阳气而有此生,既无所由从,故不足私也。

  【四】【疏】果,决定也。阳气生物,决定如此。

  【五】【注】然而果然,故无适无不适而后皆适,皆适而至也。

  【疏】夫气聚为生,生不足乐;气散为死,死不足哀;生死既齐,哀乐斯泯。故于何处而可适,于何处而不可适乎?所在皆适耳。

  【释文】《恶乎》音乌。下同。

  【六】【注】皆已自足。

  【疏】夫星历度数,玄象丽天;九州四极,人物依据;造化之中,悉皆具足,吾于何处分外求之也?

  【释文】《天有历》一本作天有历数。

  【七】【注】理必自终,不由于知,非命如何?

  【疏】夫天地昼夜,人物死生,寻其根由,莫知终始。时来运去,非命如何!其无命者,言有命也。

  【八】【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尔,而后命理全也。

  【疏】夫死去生来。犹春秋冬夏,既无终始,岂其命乎?其有命者,言无命也。此又遣(其)〔有〕命也。

  【九】【注】理必有应,若有神灵以致之也。

  【疏】鬼,神识也。夫耳眼应于声色,心智应于物境,义同影响,岂无灵乎?其无鬼者,言其有之也。

  【一0】【注】理自相应,相应不由于故也,则虽相应而无灵也。

  【疏】夫人睡中,则不知外物,虽有眼耳,则不应色声。若其有灵,如何不应?其有鬼者,言其无也。此又遣其有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其下有私字。

  众罔两问于景(一)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二)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一】?”  【一】【疏】罔两,影外微阴也。斯寓言者也。若,汝也。俯,低头也。撮,束发也。汝坐起行止,唯形是从,以此测量,必因形乃有。言不待,厥理未详。设此问答,以彰独化耳。  【释文】《景》音影,又如字。本或作影。◎卢文弨曰:影字系陶弘景所撰,非古字。《也括》古活反。司马云:谓括发也。《被发》皮寄反。

  【校】(一)赵谏议本景作影,下同。(二)撮字依成疏及阙误引张君房本补。

  景曰:“搜搜(一)也,奚稍问也【一】!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二】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三】。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四】。彼吾所以有待邪【五】?而况乎以〔无〕(二)有待者乎【六】!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七】?”

  【一】【注】运动自尔,无所稍问。

  【疏】叟叟,无心运动之貌也。奚,何也。景答云:我运动无心,萧条自得,无所可待,独化而生,汝无所知,何劳见问也?

  【释文】《搜搜》本又作叟,同。素口反,又素刀反,又音萧。向云:动貌。

  【二】【注】自尔,故不知所以。

  【疏】予,我也。我所有行止,率乎造物,皆不知所以,悉莫辩其然尔,岂有待哉!

  【三】【注】影似形而非形。

  【疏】蜩甲,蝉壳也。蛇蜕,皮也。夫蛴螬变化而为蝉,蛇从皮内而蜕出者,皆不自觉知也,而蛴螬灭于前,蝉自生于后,非因蛴螬而有蝉,蝉亦不待蛴螬而生也。蛇皮之义,亦复如之。是知一切万有,无相因待,悉皆独化,佥曰自然。故影云:我之因待,同蛇蜕蜩甲,似形有而实非待形者也。

  【释文】《蜩甲》音条。司马云:蜩甲。蝉蜕皮也。《蛇蜕》音帨,又吐卧反,又始锐反。

  【四】【疏】屯,聚也。代,谢也。有火有日,影即屯聚,逢夜逢阴,影便代谢。若其(同)〔因〕形有影,故当不待火日。阴夜有形而无影,将知影必不待形,而独化之理彰也。

  【释文】《吾屯》徒门反,聚也。◎庆藩案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注引司马云:屯,聚也。火日明而影见,故曰吾聚也;阴暗则影不见,故曰吾代也。夜代,谓使得休息也。释文阙。  【五】【疏】吾所以有待者,火日也。必其不形,火日亦不能生影也,故影亦不待于火日也。

  【六】【注】推而极之,则今之(所谓)(三)有待者(率)〔卒〕(四)(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彰(矣)(五)。

  【疏】况乎有待者形也,必无火日,形亦不能生影,不待形也。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岂待形乎!故以火日况之,则知影不待形明矣。形影尚不相待,而况他物乎!是知一切万法,悉皆独化也。◎家世父曰:火日出而景生焉,阴夜而景潜焉。屯(向)〔者〕,草木之始生也;代者,更也,替也,有相替者而吾固休也。景之与形相待也,又待火日而动,待阴夜而休。彼吾所以相待,又有待也。有待,故不为物先,待焉而即应,故亦与物〔无〕忤。景之随形,各肖其人之情态,虚而与之委蛇。此庄生应世之大旨也。

  【七】【注】直自强阳运动,相随往来耳,无意,不可问也。

  【疏】彼者,形也。强阳,运动之貌也。夫往来运动,形影共时,既无因待,咸资独化。独化之理,妙绝名言,名言问答,其具之矣。

  【校】(一)赵谏议本搜作叟。(二)无字依郭注及阙误引张君房本补。(三)所谓二字依赵本删。(四)卒字依赵本改。(五)至字矣字依赵本删。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一】。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二】。”

  【一】【疏】姓杨,名朱,字子居。之,往也。沛,彭城,今徐州是也。邀,遇也。梁国,今汴州也。杨朱南迈,老子西游,邂逅逢于梁宋之地,适于郊野而与之言。

  【释文】《阳子居》姓杨,名朱,字子居。《之沛》音贝。《邀》古尧反,要也,遇也。玉篇云:求也,抄也,遮也。

  【二】【疏】昔逢杨子,谓有道心;今见矜夸,知其难教。嫌其异俗,是以伤嗟也。

  阳子居不答【一】。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二】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三】”

  【一】【疏】自觉己非,默然悚愧。

  【二】【疏】盥,洒也。栉,梳也。届逆旅之舍,至止息之所,于是进水漱洒,执持巾栉,肘行膝步,尽礼虔恭,殷勤请益,庶蒙针艾也。

  【释文】《盥》音管。小尔雅云:澡也,洒也。《漱》所又反。《巾栉》庄乙反。

  【三】【疏】向被抵诃,欲请其过,正逢行李,未有闲庸。今至主人,清闲无事,庶闻责旨,以助将来也。  【释文】《不闲》音闲。下同。一音如字。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一】?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二】。”

  【一】【注】睢睢盱盱,跋扈之貌。人将畏难而疏远。

  【疏】睢盱,躁急威权之貌也。而,汝也。跋扈威势,矜庄耀物,物皆哀悼,谁将汝居处乎?  【释文】《睢睢》郭呼维反,徐许圭反。《盱盱》香于反,又许吴反,又音虚。广雅云:睢睢盱盱,元气也。而,汝也。言汝与元气合德,去其矜骄,谁复能同此心?解异郭义。《跋》步末反。《畏难》乃旦反。《疏远》于万反。

  【二】【疏】夫人廉洁贞清者,犹如污辱也;盛德圆满者,犹如不足也。此是老子引道德经以戒子居也。

  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一】!”

  【一】【疏】蹙然,惭悚也。既承教旨,惊惧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释文】《蹴》子六反。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一】。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二】。

  【一】【注】尊形自异,故惮而避之也。

  【疏】将,送也。家公,主人公也。炀,然火也。杨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执毡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当灶,威势动物,一至于斯矣。

  【释文】《家公》李云:主人公也。一读舍者迎将其家为句。《炀》羊尚反,又音羊向反,炊也。

  【二】【注】去其夸矜故也。

  【疏】从沛反归,已蒙教戒,除其容饰,遣其矜夸,混迹同尘,和光顺俗,于是舍息之人与争席而坐矣。

  【释文】《去其》起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