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四·乐考七
○金之属(雅部)
陈氏《乐书》曰:“金生於土,而别於土,其卦则兑,其方则西,其时则秋,其风阊阖,其声尚羽,其音则铿,立秋之气,先王作乐,用之以为金奏焉。《周官》:‘钟师掌金奏,师掌金奏之鼓,鼓人掌四金之音声。”孟子曰‘金声’是也。金奏之乐,未尝不用鼓,特谓之金者,以金为主故也。《礼》曰:‘内金示和也’。又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国语》曰:‘金奏《肆夏》。’庄子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则奏金而鸣之,内以示情,外以示和也,音之实也。”
钟 《世本》云,黄帝工人垂所造(《山海经》云:“炎帝之孙鼓延始为钟。”又《礼记》云:“垂之和钟。”郑元云:“垂,尧时钟工”未知孰是)。《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铸十二钟,和五音。”《传》曰:“黄帝命伶伦与营援作十二钟。”《考工记》:“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钟口两角)。铣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此四名者,钟体也。郑众云:“于,钟唇之上祛也,鼓所击处。”),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此二名者,钟柄也。甬音勇)。钟悬谓之旋,旋虫谓之(旋属钟柄,所以悬之也。郑众云:“旋虫者,旋以虫为饰也。”郑元谓今时旋有蹲熊、盘龙、辟邪),钟带谓之篆,篆谓之枚,枚谓之景(带所以介其名也。介在于、鼓、钲、舞、甬衡之,凡四。郑众云:“枚,钟穴乳也。”郑元云:“今时钟乳狭鼓与舞,每处有九,四面三十六。”)。于上之靡谓之隧(靡,所击之处靡弊也。隧在鼓中,而生光,有似夫隧。靡音靡,又莫贺反。音乌华反),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去二分以为之鼓。以其鼓为之舞修,去二分以为舞广(此言钲之径,居铣径之八,分而铣与钲之径相应。鼓又居铣径之六,与舞修相应。舞修,舞径也。舞上下促,以横为修,从为广,舞广四分今亦去径之二分,以为之,则舞之方,常居铣之四也。舞方四,则鼓六亦其方也。鼓六、钲六、舞四,此钟口十者,其长十六也。钟之大数,以律为度,广长与圜径假设之耳。其铣之形则各随钟之制,为长短大小也。凡言者,亦为从篆以分之,钲亦当六,今时钟或无钲)。
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并衡数也)。以其甬长为之围,参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衡居甬上,又小)。参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今衡居一分,则参分旋,亦二在上,一在下,以旋半当甬之中央,是其正)。钟巳厚则石(太厚则声不发),已薄则播(太薄则声散),侈则柞(侧柏反),则郁(声不舒扬),长甬则振(钟掉则声不正。掉,音徒吊反),是故大钟十分其鼓,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以其一为之厚(言若此则不石不播。鼓钲之,同方六,而今宜异。又十分之一犹太厚,皆非也。若言鼓外钲外则近之。鼓外二,钲外一)。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浅则躁,躁则易竭也。闻音问,下同)。
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深则安,安难息)。为隧,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厚,钟厚也。深,谓之也,其圜)。” 《国语》:“周景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作无射之钟,为大林以覆之,其律中林锺也。或云:铸无射以锺之数益之也)。单穆公曰:“不可。夫钟不过以动声(动声,谓台乐以金奏,而八音从之也),若无射有林,耳弗及矣(若无射复有大林以覆之,无射,阳声之细者也;林锺,阴声之大者也。细抑大陵,故耳不能听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非法钟之声也)。犹目所不见,不可以为目也(若目之精明,所不能见,亦不可施以目也。耳目所不能及而强之,则有眩惑之失,以生疾也)。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六尺为步,贾云:“半步为武。”);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清浊,律中之变。黄锺为宫则浊,大吕为角则清也);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所胜(胜,举也)。是故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钧,所谓钧音之法也,以木长六尺者强系之为钧法。百二十斤为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律五声阴阳之法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衡有斤两之数,生於黄锺。黄锺之管容黍千二百粒。粒百为铢,是为一龠。龠二为合,合重一两。故曰律、度、量、衡於是乎生也),小大器用於是乎出(出於钟也。《易》曰:“制器者尚其象。”小谓锱铢分寸,大谓斤两丈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耳不及知其清浊也),比之不度(不度,不中钧石之数也),钟声不可以知和(耳不能听,故不可以知和也),制度不可以出节(节,谓法度量衡之节也),无益於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问於伶州鸠,对曰:’臣闻之,琴瑟尚宫(轻者从大,重者从细,故琴瑟尚宫),钟尚羽(钟声大,故尚羽),石尚角(石、磬也,轻於钟,故尚角。角,清浊之中也),匏竹利制(匏,笙也。竹,箫管也。利制,以声音调利为制。大所尚也)。
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宫声大,故为主。第,次第也),圣人保乐以爱财,财以备器,乐以殖财(保,安也,备,具也。殖,长也。
古者以乐省风土而纪农事,故曰乐以殖财),故乐器重者从细(重,谓金石也。 从细,尚细声也。谓钟尚羽,石尚角也),轻者从大(轻,瓦丝也。从大,谓尚重音也)。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议,从其调利也),革木一声(革,鼓鼙也。木、也。一声,无清浊之变也)。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和,八音克谐也。平细大不逾也。故可以平民。乐和则谐,政和则平也)。
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五声也(以成八音而调乐也。其,黄锺为宫,林锺为征,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所以平五声也),金石以动之(钟磬所以动五声也),丝竹以行之(管弦所行之也),诗以道之(道己志也。《书》曰:
“诗言志。”),歌以咏之(咏诗也。《书》曰:“声依永。”),匏以宣之(宣,发扬也),瓦以赞之(赞,助也),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极(物,事也。极,中也),极之所集曰声(集,会也,言中和之所会集曰五声也),声应相保曰和(保,安也),细大不逾曰平(细大之声不相逾越曰平。今无射有大林,是不平也),如是而铸之金(铸金以为钟也),磨之石(磨石以为磬也),系之以丝木(系之以丝木以为琴瑟也),越之匏竹(越匏竹以为笙管也。越,谓为孔也。《乐记》曰:“朱弦而疏越。”),节之鼓(节其长短大小也)而行之,以遂八风(遂,顺也。传曰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正西曰兑,为金,为阊阖风;西北曰干,为石,为不周;正北为坎,为革,为广莫;东北曰艮,为匏,为条风;正东曰震,为竹,为明庶;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正南曰离,为丝,为景风;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於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滞,积也。积阴而发,则忧有霜雪。散阳,阳不藏,冬无冰、李梅实之类也)。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音皮,劳也),故曰乐正。今细过其主妨於正(细,谓无射也。主、正也。言无射有大林,是作细而大过其律,妨於正声也),用物过度妨於财(过度,用金多也),正害财匮妨於乐(乐从和。
今正害财匮,故妨於乐也),细抑大陵,不容於耳,非和也(细,无射也。大,大林也,言大声陵之,细声抑而不闻。不容於耳,不能容别也);听声越远,非平也;妨正匮财,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越,迂也,言无射之声为大林所陵,听之微细迂远也。宗官,宗伯也,乐官属焉)。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乐以殖财也),於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中德,中庸之德舞也。中音,中和之音也),德音不愆,以合神人(合神人,谓祭祀享宴也),神是以宁,民是以听。若夫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於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王不听,伶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乐因音而行也),而钟,音之器也(音由器以发)。
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锺之(锺,聚也),舆以行之(乐须音而行)。小者不窕(他刀反。窕,不满也),大者不扌瓠(音户。扌瓠,谓横大不入也)。窕则不感(不完备人心也),扌瓠则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扌瓠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陈氏《礼书》曰:“《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单穆公曰:‘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则乐器待律然后制,而律度又待钟然后生。故有十二辰之钟,以应十二月之律。十二辰之钟,大钟也。大钟特县,《诗》、《书》、《尔雅》所谓镛是也。非十二辰之钟则编焉,《周礼》所谓编钟是也。钟体之别五:铣、于、鼓、钲、舞是也。钟柄之别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饰有虫。介於于、鼓、舞之有带,布於带有枚。先儒曰:‘铣,金之泽者。’又曰:‘铣,小凿也。’钟栾亦谓之铣,其以类凿然也。于,则铣之曲祛者也。鼓,则于上之待枷者也。钲,则鼓、舞之正中者也。舞,则声之震动於此者也。甬,出舞上者也。衡,横甬上者也。 带类篆,故谓之篆。乳有数,故谓之枚。然钟之长短径围,经无明证,其言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者,钲体之径居铣之八也。去钲二分以为之鼓者,鼓之径居铣之六也。以其鼓为之舞修,修,舞之径也。舞径亦居铣之六也。去舞径二分以为舞广。广,舞之长也。舞长居铣之四也。舞长四面径亦四,鼓径六,而长亦六。郑氏以为此钟口十,其长十六也。凡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若黄锺之律,九寸十六之,而铣取其十以为度,则铣径五寸有奇。钲,鼓舞之所居者,递去三分,则舞修三寸有奇,舞广二寸有奇。林锺之律六寸十六之,而铣取其十以为度,则铣径三寸有奇,钲、鼓、舞之居者递去二分,则舞修二寸有奇,舞广一寸有奇,余律之钟亦然。贾公彦曰:律各倍半以为钟,举一端也。大钟十分其鼓,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以其一为之厚。盖钲体居铣之六,与鼓同。钲又杀矣,与鼓异。此所以各十分之以为厚薄,郑氏曰:鼓、钲之同方六,而今宜异,又十分之一犹太厚,皆非也。
若言鼓外、钲外则近之。鼓外二,钲外一。以谓鼓外二,钲外一,而十分之,以其一为厚薄,其说误矣。”
陈氏《乐书》曰:“尝考唐史,商盈孙按《凫氏》栾、铣、于、鼓、钲、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钟之轻重高下,定编钟之制,黄锺九寸五分,倍应锺三十三分有半,差为四十八等。口项之量,径衡之围,莫不有齐量焉,使工按围铸之,凡二百四十枚。及其成也,音韵与磬协矣。今太常所用旧钟,无虑于枚,其或类古法,大抵出盈孙所造也,外此则器律短而声高矣。圣朝尝语李照制管调律而更铸焉,其法悉圆其形而一孔,其上出柄,蟠龙之饰,虽和应於一时,然较古钟如铃而不圆者异矣。唐制:凡私家不设钟磬,三品以上女乐五人,五品以下不过三人,是不知《周官·大胥》乐县之制也。
镛 《书》:“笙镛以。”《诗》:“{卉鼓}鼓维镛。”注云:“镛,大钟也。”《尔雅》:“大钟曰镛。”
《周礼·师》注:“,如钟而大。”《礼书》:“韦昭、杜预云:
‘小钟。’”《仪礼》:“从薄,与钺之同。”《隋志》:“金之属二:
一曰钟,每钟悬一иね,各应律吕之应,即黄帝所命伶伦铸二钟和五音者也。”宋仁宗明道初,诏定大乐,集贤校理李照言:“古者钟击为节检,而无合兴之义。大射有二,皆乱击焉。后周以十二相生击之。景德中,李宗谔领太常,总考十二钟,而乐工相承,殿廷习用三调六曲。三调者,黄锺、太蔟、蕤宾也。
六曲者,调别有《隆安》、《正安》二曲。郊庙之县,则环而击之。宗谔上言曰:‘金部之中,钟为难和,一声不及,则宫商失序,使十二工皆精习,则迟速有伦,随月用律,诸曲无不通矣。’真宗因诏黄锺、太蔟二宫更增文舞、武舞、福酒三曲。至是,诏冯元等询考击之法。元等奏言:‘后周尝以相生之法击之,音韵克谐,国朝亦用随均合曲,然但施殿庭,未及郊庙。谓宜使十二钟依辰列位,随均为节,便於合乐,仍得并施郊庙。若轩县以下则不用此制,所以重备乐尊王制也。’”诏从焉。庆历四年,大安乐成,诏侍臣观新乐於紫宸殿,凡十二:
黄锺高二尺二寸半,广一尺二寸。鼓六,钲四、舞六、甬、衡并旋虫共高八寸四分,隧径二寸二分,深一寸二,篆带每面纵者四,横者四,枚景挟鼓与舞,四处各有九,每面共三十六,两栾一尺四寸,容九斗九升五合,重一百六斤;大吕以下十一钟并与黄钟同制,而两栾递减半分;至应锺容九斗三升五合,而其重加至应锺重一百四十八斤;并如新律本律。议者以为《周礼》:“大钟十分其鼓,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以其一为之厚。”则是大钟宜厚,小钟宜薄。今大钟重一百六斤,小钟重一百四十八斤,则小钟厚,非也。五年二月,干宁军进古钟一,送详定所。四月,知制诰王洙奏:“黄锺为宫最尊者,但声有尊卑耳,不必在其形体也。言钟磬依律数为大小之制者,经典无正文,惟郑康成立意言之,亦自云假设之法。孔颖达作疏,因而述之。据历代史籍,亦无钟磬依数大小之说,其康成、颖达等即非身曾制作乐器。至如言‘磬前长三律,二尺七寸;后长二律,一尺八寸,是磬有大小之制者。’据此以黄锺为律。臣曾依此法造黄锺特磬者,止得林锺律声。若随律长短为钟大小之制,则黄锺长二尺二寸半,减至应锺,则形制大小比黄锺才四分之一。又九月、十月以无射、应锺为宫,即黄锺、大吕反为商声,宫小而商大,是君弱臣强之象。今参酌其钟、特磬制度,欲且各依律数,算定长短、大小、容受之数,仍以皇中黍尺为法,铸大吕、应锺钟磬各一,即见形制、声韵所归。”奏可。五月,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言:
“奉诏详定大乐,比臣至局,钟磬已成。窃缘律有长短,磬有大小,黄锺九寸最长,其气阳,其象土,其正声为宫,为诸律之首,盖君德之象,不可并也。今十二钟磬,一以黄锺为率,与古为异。臣亦尝询逸、瑗等,皆言‘依律大小,则声不能谐’。故臣窃有疑,请下详定大乐所,更稽古之义参定之。”是月,知谏院李兑言:“曩者紫宸殿阅太常新乐,议者以钟之形制未中律度,遂斥而不用,复诏近侍详定。窃闻崇天院聚议,而王拱辰欲更前史之义,王洙不从,议论喧啧。夫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岂可轻议?西汉去圣尚近,有制氏世典大乐,但能纪其铿锵,而不能言其义。况今又千余年,而欲求三代之音,不亦难乎?且阮逸罪废之人,安能通圣明述作之事?务为异说,欲规恩赏。朝廷制乐数年,当国财匮乏之时,烦费甚广。器既成矣,又欲改为,虽命两府大官监议,然未能裁定其当。请以新成钟磬与祖宗旧乐参校其声,但取和谐近雅者合用之。”大观,议礼局言:“伶州鸠曰:‘大钧有无钟,鸣其细也;细钧有钟无,昭其大也。’然则钟,大器也;,小钟也。以宫、商为钧,则谓之大钧,其声大,故用以鸣其细,而不用钟;以角、征、羽为钧,则谓之小钧,其声细,故用钟以昭其大,而不用。然后细大不逾,声应相保,和平出焉。是、钟两器,其用不同,故周人各立其官。后世之钟,非特不分大小,又混为一器,复於乐架编钟、编磬之外,设钟十二以配之,则於义重复。乞宫架乐去十二钟,止设一大钟为钟,一小钟为,一大磬为特磬,以为众磬所依。”诏可。
剽 《尔雅》:“钟中者曰剽。”(音漂)。
栈 《尔雅》:“钟小者曰栈。”晋时,剡县民於田中得一钟,长三寸,口径四寸,铭曰栈(盏)。唐时,岑阳耕者得古钟,高尺余,杨枚叩之曰:“此姑洗角也。”既刂拭,有刻在两栾,果然。
陈氏《乐书》曰:“虞夏之时,小钟谓之钟,大钟谓之镛;周之时,大钟谓之钟,小钟谓之。则之为用,其实编钟也;编钟之用,其实歌钟也。一器而三名之,各有攸趋尔。”
又曰:“莫非钟也。大者谓之镛,以民为大故也。《书》言‘笙镛’《诗》言‘{卉鼓}鼓维镛,镛鼓有ル’是巳。小者谓之栈,以象功之浅者也。昔晋人得钟,长三寸,口径四寸,铭曰‘栈’是已。若夫大而不镛,小而不栈,则又掠其大小之声,而归於中焉,其斯已为剽欤!《仪礼·大射》:‘阼阶之东,笙磬;其南,笙钟;其南,。西阶之西,颂磬;其南,笙镛;其南。皆南陈。’《国语》曰:‘细钧有钟无,昭其大也;大钧有无钟,甚大无,鸣其细也。’盖细钧,角、征也,必和之以大,故有钟无;大钧,宫、商也,必和之以细,故有无钟,则小钟大明矣。《晋语》、《左传》:‘郑伯嘉纳鲁之宝,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及其。’韦昭、杜预皆以为小钟,然言‘歌钟,及其’,则钟大小可知。钟师掌金奏,大钟也。师掌金奏,小钟也。许慎曰:‘,钅享于之属,所以应钟磬也。’於理或然。郑康成谓如钟而大,孙炎、郭璞释大钟之镛,亦名为,不亦失小大之辨欤!以经考之,自虞至周,镛大而钟小。
自周公制礼,钟大而小,虽有改制之名,无变大小之实也。秦汉以来,钟之制,小者或数寸,大者或容于石,皆不本律度,故梁去衡钟而设,隋疑无射之无合曲之义,乃袭后周以‘十二相生’击之,声韵始克谐矣。圣朝之初,钟有三调六曲,更诏依均击之,与编钟相应,要知失细大之制,非成周制作之意也。《传》曰‘黄锺之钟,容黍一斛。一斛八斗为度。’《国语》曰:‘度律均钟,以定中声。’《白虎通》曰:‘者,时之声也,节度之所主也。有节度则万物昌,无节度则万物亡。’”
编钟 《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注曰:“钟磬,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ね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十六枚之数起於八音,倍而设之,故十六也。《礼书》曰:“后世宗郑氏说,用四清声,以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四宫。管短,则减黄锺、大吕、太簇、姑洗四管之半,以为清声而应之,则乐音谐。今《大晟乐》宗前代制,亦用十六枚,以十二枚为正钟,四枚为清钟焉。”《隋志》:“金之属二:曰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钟,县於一иね。”宋仁宗明道初,改制大乐,命集贤校理李照等预议,翰林学士冯元等同共讨论。时太常钟磬每十六枚为一ね,而四清声相承不击,照因上言:“十二律声已备,余四清声乃郑、卫之乐,请於编县止留十二中声,去四清声,钟则哀思邪僻之声无由而起也。”元等之曰:
“前圣制乐,取法非一,故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之竽,二十五弦之瑟,十三弦之筝,九弦、七弦之琴,十六枚之钟磬,各自取义,宁有一之於律吕,专为十二之数也?且钟磬八音之首,《春秋》号乐,总言金奏;《诗·颂》称美,实依磬声。此二器非可轻改。今照欲损为十二,不得其法於古,臣等以为不可。且圣人既以十二律各配一钟,又设黄锺至夹钟四清声以附正声之次,原其四清之意,盖为夷则至应锺四宫而设也。夫五音,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不相凌谓之正,迭相凌谓之慢,百王之不易也。声重大者为尊,轻清者为卑,卑者不可加於尊,古今之所同也。故列声之尊卑者,事与物不与焉。
何则?事为君治,物为君用,不能尊於君故也。惟君、臣、民三者则自有上下之分,不得相越。故四清声之设,正谓臣民相避以为尊卑也。今若止用十二钟旋相考击,至夷则以下四管为宫之时,臣民相越,上下交戾,则凌犯之音作矣。此甚不可者也。其钟磬十六,皆本周、汉诸儒之说及唐家典法所载,欲损为十二,惟照独见,臣以为且如旧制便。”帝令权用十二枚为一格,且诏曰:“俟有知音者,能考四钟,协调清浊,有司别议以闻。”元,范镇为《乐论》上之。其论钟曰:“夫钟之制,《周官·凫氏》言之甚详,而训解者其误有三:若云:“带所以介,其名也介,在于、鼓、钲、舞、甬、衡之间。介于、鼓、钲、舞之间则然,非在能动甬、衡上。”其误一也。又云:“舞,上下促,以横为修,从为广,舞广四分。”今亦去径之二分以为,则舞之方常居铣之四也。舞方四,则鼓六亦其方也。鼓六、钲六、舞四,既言鼓与舞修相应,则鼓与舞皆六,所云“钲六、舞四”,其误二也。又云:“鼓外二,钲外一。”彼既以钲、鼓皆六,无厚、薄之差,故从而穿凿以迁就其说,其误三也。今臣所铸编钟十二,皆从其律之长,故钟口十者,其长十六以为钟之身。钲者,正也,居钟之中,上下皆八,下去二以为之鼓,上去二以为之舞,则钲居四而鼓与舞皆六。是故于、鼓、钲、舞、篆、景、栾、隧、甬、衡、旋虫,钟之文也,著於外者也;广、长、空、径、厚、薄、大、小,钟之数也,起於内者也。若夫金锡之齐与铸金之状率按诸《经》,差之毫则声有高下,不可不审。其钟亦以此法而四倍之。今太常钟无大小,无厚薄,无金齐,一以黄锺为率,而磨以取律之合,故黄锺最薄而轻。自大吕以降,迭加重厚,是以卑陵尊,以小加大,其可乎?且清声者不见於《经》,惟《小胥》注云“钟磬者,编次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ね谓之堵。”至唐,又有十二清声,其声愈高,尤为非是。国朝旧有四清声,置而弗用,至刘几用之,与郑、卫无异。杨杰著注《元乐议》,以破镇说。曰:“镇谓:‘清声不见於《经》,惟《小胥》注云钟磬者,编次之,十六枚而在一扌谓之堵。至唐,又有十二清声,其声愈高,尤为非是。国朝旧有四声,置而弗用,至刘几用之,与郑、卫无异。’按编钟、编磬十六,其来远矣,岂独见於《周礼·小胥》之注哉?汉成帝时,犍为郡於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帝因是陈礼乐《雅·颂》之声,以风化天下。
其事载於《礼乐志》,不为不详,岂因刘几然后用哉?且汉承秦,秦未尝制作礼乐,其称古磬十六者,乃二帝、三王之遗法也。其王朴乐内编钟、编磬,以其声律太高,歌者难逐,故四清声置而不用。及神宗朝下二律,则四清声皆用而谐协矣。《周礼》曰:“凫氏为钟,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则清声岂不见於《经》哉?今镇箫、笛、埙、篪、巢笙、和笙献於朝廷,箫必十六管,是四清声在其矣。自古无十二管之箫,岂《箫韶》九成之乐已有郑、卫之声乎?”礼部、太常亦言“镇乐法自系一家之学,难以参用。”而乐如旧制。
陈氏《乐书》曰:“先王作乐,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
纪之以三,平之以六,归於十二,天之道也。然则以十有二辰正钟磬乐县之位,岂他故哉?凡以齐量、数度,考中声,顺天道而已。盖编钟十二,同在一ね为一堵,钟磬各一堵为肆。《春秋传》:‘歌钟二肆。’则四堵也。小胥之职:‘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是钟磬皆在所编矣。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於钟言编,则磬可知。《明堂位》曰:‘叔之离磬’。编则杂,离则特,谓之离磬,则特悬之磬,非编磬也。言磬如此,则钟可知也。荀卿言:‘县一钟’,《大戴礼》言:‘编县,一言特县。’钟磬如此,则编钟、编磬亦可知,岂非金石以动之,常相待以为用乎?由是观之,钟磬编县各不过十二,古之制也。汉服虔以十二钟当十二辰,更加七律一县为十九钟。隋之牛洪论后周钟磬之县,长孙绍援《国语》书传七律、七始之制,合正、倍为十四。梁武帝又加浊倍,三七为二十一。后魏公孙崇又参县之,合正倍为二十四。至唐分大、小二调,兼用十六、二十四枚之法,皆本二变、四清言之也。蔽於二变者,不过溺於《国语》书传;蔽於四清者,不过溺於《乐纬》。皆非圣经之意也。惟圣朝李照、范镇废四清、用十二律之议,何其智识之明而远过於诸子乎!李照虽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变,犹不去四清也,将何以成和乐邪!真目论也(编钟,宫县用之。先儒设於甲、丙、庚、壬之位,十二律各有正声,说取黄锺至夹锺四律为清声,此牛洪据郑康成及《乐纬》之说也)。古者编钟、编磬,登歌用之,以节歌句,故堂上击黄钟特钟,而堂下编钟应之,击黄锺特磬而堂下编磬应之,上下唱和之道也。
青钟 赤钟 黄钟 白钟 黑钟 昔黄帝作五声,正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心声;三曰黄钟,洫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帝。五声既调,然后作五行。《淮南子》谓孟秋之日,西馆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钟是也。宋徽宗崇宁三年,作《大晟乐》,铸景钟成。景钟者,黄钟之所自出也。
垂则为钟,仰则为鼎。鼎之大,终於九斛,中声所极。制炼玉屑,入於铜齐,精纯之至,音韵清越。其高九尺,拱以九龙,惟天子亲郊乃用之。立於宫架之中,以为君围。於是命翰林学士承旨张康国为之铭,其文曰:“天造我宋,於穆不已。
四方来和,十有二纪。乐象厥成,维其时矣。迪惟有夏,度自禹起。我龙受之,天地一指。於论景钟,中声所止。有作於斯,无袭於彼。九九以生,律吕根柢。维此景钟,非非侈。在宋之庭,屹然特峙。天子万年,既多受祉。维此景钟,上帝命尔。其承伊何?以燕翼子。永言宝之,宋乐之始。”大中大夫刘编《修乐书》:“金部有七:曰景钟。以为景钟乃乐之祖,而非常用之乐也。黄帝五钟:
一曰景钟。景,大也。钟,西方之声,以象厥成。惟功大者其钟大,世莫识其义久矣。其声则黄之正,而律吕由是生焉。平时弗考,风至则鸣。”绍兴十三年,命给事中段拂等讨论景钟制度,按《大晟乐书》:“黄帝有五钟:一曰景钟。景者,大也。黄钟者,乐所自出,而景钟又黄钟之本,故为乐之祖,惟天子郊祀上帝则用之,自斋宫诣坛则击之,以召至阳之气。既至,声阕,众乐乃作。祀事既毕,升辇又击之。盖天者,群物之祖,今以乐之祖感之,则天之百神可得而礼。
音韵清越,拱以九龙,立於宫架之中,以为君围;环以四清声钟、磬、钟、特磬,以为臣围;编钟、编磬以为民围。内设宝钟球玉,外为龙ね风琴。景钟之高九尺,其数九九,实高八尺一寸。垂则为钟,仰则为鼎。鼎之大,中於九斛,退藏宝八斛有一焉。”内出皇大乐中黍尺,参以太常旧藏黄锺律编钟,高九寸,正相吻合,遂遵用黍尺制造。钟成,左仆射秦桧为之铭。其文曰:“皇宋绍兴十六年,中兴天子以好生大德,既定寰宇,乃作乐以畅天地之化,以和神人。维兹景钟,首出众乐,天子专用诸祀、谨拜手稽首而献铭:‘德纯懿兮舜、文继。跻寿域兮孰内外?荐上帝兮伟兹器。声气应兮同久视。贻子孙兮弥万世。’” 陈氏《乐书》曰:“《尚书大传》:‘天子左五钟,右五钟。出撞黄锺,右五钟皆应,然后少师奏登车,告出也;入撞蕤宾,右五钟皆应,然后少师奏登堂就席,告入也。’由是观之,黄锺所以奏《肆夏》也;蕤宾所以奏《采齐》也。
出撞阳钟而阴应之,是动而节之以止;入撞阴钟而阳应之,是止而济之以动,《易·序卦》‘物不可以终动,不可以终止’之意也。《乐师》言‘行以《肆夏》’,先於‘趋以《采齐》’,岂主出言之邪?《礼记》‘趋以《采齐》’先於‘行以《肆夏》’岂主入言之邪?《大戴礼》言‘步中《采齐》趋中《肆夏》’误矣。后世奏《永至》之乐,为行步之节,岂效古《采齐》、《肆夏》之制欤!”
金钅享 钅享于 《周礼·小师》:“以金钅享和鼓。”其形象钟,顶大,腹扌,口,以伏兽为鼻,内县子铃、铜舌,凡作乐振而鸣之,与鼓相和。 《国语》曰:“战以钅享于,儆其民也。”又黄池之会,吴王亲鸣钟鼓、钅享于,振铎。则钅享之和鼓,以节声乐,和军旅,其来尚矣。后世之制,或为两马之形,或为蛟龙之状,引舞用焉,非周制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四金者,钅享、镯、铙、铎也。‘以金钅享和鼓’。郑氏注云:‘钅享,钅享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则鸣之,与鼓相和。’贾公彦疏云:‘钅享于之名,出於汉之《大予乐》官。’南齐始兴王鉴为益州剌史,广汉什邡民段祚以钅享于献鉴,古礼器也,高三尺六寸六分,围二尺四寸,圆如筒,铜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铜马,以绳县马,令去地尺余,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於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钅享于。以手振芒,则其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古所以节乐也。周斛斯征精《三礼》,为太常卿。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阙,乐有钅享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征曰:‘此钅享于也。’众弗之信,遂依干宝《周礼注》,以芒筒将之,其声极汪,乃取以合乐焉。《宣和博古图说》云:
‘其制中虚,椎首而杀其下。’王黼亦引段祚所献为证云。今乐府金钅享就击於地。灌水之制,不复考矣。是时,有虎龙钅享一,山纹钅享一,圜花钅享一,絷马钅享一,龟鱼钅享一,鱼钅享二,凤钅享一,虎钅享七。其最大者重五十一斤,小者七斤。淳熙十四年,澧州慈利县周赧王墓傍五里山摧,盖古墓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余宰是邑,得一钅享,高一尺三寸,上径长九寸五分,阔八寸;下口长径五寸八分,阔五寸。虎纽高一寸二分,阔寸一分,并尾长五寸五分,重十三斤。绍熙三年,予仲子签书峡州判官,於长阳县又得其一,甚大,高二尺。上径长一尺六分,阔一尺四寸二分;下口长径九寸五分,阔八寸。虎纽高二寸五分,足阔三寸四分,并尾长一尺,重三十五斤。皆虎钅享也。予家蓄古彝器百种,此遂为之冠。小钅享无缺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大者破处五寸许,声不能浑全,然亦可考击也。后复得一枚,与大者无小异。自峡来,诸{弱}笼中,取者不谨,断其纽。匠以药钅旱而栅之,遂两两相对。若《三礼》图、《景大乐图》所画,形制皆非。东坡《志林》记始兴王鉴一节云:‘记者能道其尺寸之详如此,而拙於遣词,使古器形制不可复得其彷彳弗,甚可恨也。’正谓此云。”
金镯 金钲 丁宁 《周礼》:“古人以金镯节鼓。”《司马职》:“公司马执镯,军行鸣镯。”《诗》曰:“钲人伐鼓。”《国语》曰:“鼓丁宁。”《春秋传》曰:‘射汰,而著於丁宁。’《说文》曰:‘镯,钲也。’韦昭曰:
‘丁宁,钲也。’郑康成曰:‘镯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盖自其声浊言之谓之镯,自其儆人言之谓之丁宁,自其正人言之谓之钲,其实一也。后世合宫县用之而有流苏之饰,非周制也。先儒谓非雅乐之器,是不稽四金以节声乐之过也(近代有大铜迭县而击之,亦此类)。 大金铙 小金铙 小钲 《周礼》:“鼓人以金铙止鼓。”《大司马》: “卒执长铙,”以其声讠尧讠尧然,故以铙名之。《说文》曰:“铙,小钲也。”象钟形,旁有二十四铣,饰以流苏,柄中上下通。汉鼓吹曲有铙歌,所以退武舞也。岂亦周之遗制欤!盖其小者似铃,有柄无舌,执而鸣之以止鼓。大者象钟,形薄,旁有二十四铣,宫县用之,饰以流苏,盖应律声而和乐也。
金铎 《周礼》:“鼓人以金铎通鼓。两司马执铎,三鼓,扌鹿铎振铎。”《乐记》曰:“夹振之而驷伐,盛威於中国也。”《司马法》曰:“铎声不过琅。”《释名》曰:“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则铎大铃也,舞者振之警众以为节。”是金铎以金为舌,所以振武事也。舞武事者执之。晋荀氏曰:“赵人牛铎以谐乐。”亦得古人之遗也(掩上振之为扌鹿。扌鹿者,止行息气也)。 陈氏《乐书·四金通论》曰:“圣人作《易》,参天两地而倚数。因三而三之,其数六;因两而两之,其数四。鼓,阳也,而六之,参天之数也;金,阴也,而四之,两地之数也。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必掌以鼓人者,鼓为乐之君故也。盖六鼓之有四金,犹六律之有六吕,未有能偏废者也。
故钅享之声淳,镯之声浊,铙之声高,铎之声明。淳则阴与阳和,故可以和鼓,倡而和之故也;镯则承阳而节之,故可以节鼓,行而节之故也;高则阴胜於阳,而可以止鼓,退而止之故也;明则阴与阳通,而可以通鼓,作而通之故也。在易之艮,位之终止也。位之终止则穷,故以渐进继焉,既济,治之终止也。治之终止则乱,故以未济终焉。亦六鼓终於通鼓之意也。《大司马》言镯,铙则鸣之而已,铎则或振或扌鹿,其用则先镯而后铙,与此不同者,此言理之序,《大司马》言用之序故也。然《大司马》不言钅享者,以大司马方习战陈之事,非倡和之时故也。《释名》:‘金鼓,校号也,将帅号令之所在也。’《左传》曰:‘凡师有钟鼓曰伐。’《吕氏春秋》曰:‘金鼓所以一耳也,法令所以一心也。’《孙子》曰:‘夫金鼓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一众之法也。由是观之,金鼓之用於军旅,则将军之气,一军之形候也。
况用之以节声乐者乎?后世以角代金,非古制也。”
木铎 《书》曰:“遒人以木铎徇於路。”《记》曰:“振木铎於朝,天子之政也。”《小宰》:“正岁,率治官之属而观治象。”《小司徒》:“正岁,率其属而观教象,之法皆徇以木铎。”《小司寇》:“正岁,帅其属而观形象,令以木铎。”《宫正》、《司ピ》:“以之修火禁於国中。”《乡师》:“凡四时之召,以之徇於市朝。”《士师》:“掌国五禁之法,以之徇於朝。”是木铎以木为舌,所以振文事也。故舞文事者执之振文事。一也在帝王天子则行而为政,在元圣素王则言而为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岂非言而教之之事欤!
金铎形如铎,有柄,金舌。木铎形如金铎,稍矮如瓯,有柄,木舌。
○金之属胡部
陈氏《乐书》曰:“《周官》,师掌教《乐》。旄人掌教舞夷乐。娄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凡祭祀、飨燕用焉。然则胡部之乐,虽先王所不废,其用之未尝不降之於中国雅部之后也。故师、旄人、娄氏所以居大司乐之末欤!后世以篥为头管,进之雅部之前,失先王所以立乐之方也。臣尝观汉明帝时北单于来请音乐,诏报曰:‘前单于言:先帝时赐呼韩邪竽、瑟、箜篌皆败,愿复裁赐。念单于国尚未安,方属武节以攻战为务,竿瑟之用,不如良弓利剑,故不以赍,朕不爱小物於单于也。’然则匈奴亦通用中国乐矣用,华音变胡俗可也。以胡音乱华,如之何而可?”
方响 铁响 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也。方响,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於架上以代钟磬。人所用者才三四寸。《大周正乐》载西凉清乐,方响一架,十六枚,具黄锺、大吕二均声。唐武宗朝,朱崖李太尉有乐史廉郊,尝携琵琶於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有物跃出其岸,视之,乃方响蕤宾铁也。岂指拨精妙,能致律吕之然邪?和凝有响铁之歌,盖本诸此。
编钟 唐西凉部非特有方响,亦有编钟焉。岂中国之制流入於夷狄邪?齐武帝始通使於魏,僧虔谓其兄子俭曰:“古语谓‘中国失礼,问之四夷’。”计乐亦如之,非虚言也。 正铜钹 铜钹亦谓之铜盘,本南齐穆士素所造,其圆数寸,中隆起如浮沤,出西戎南蛮扶南、高昌、疏勒之国。大者圆数尺,以韦贯之,相击以和乐。唐之燕乐清曲有铜钹相和之乐。今浮屠氏清曲用之,盖出於夷音也(唐胡部合诸乐击小铜钹子。合曲,西凉部、天立部、龟兹部、安国部、康国亦用之)。然有正与和,其大小清浊之辨欤。
铜钹 铜钹,谓之铜盘,本西戎、南蛮之器也。昔晋人有铜澡盘无故自鸣,张茂先谓人曰:“此器与洛阳宫钟声相谐,宫中撞钟,故鸣也。”后验之,果尔。
大抵音比则和,声同则应,非有物使之然也。
铜铙 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固异矣。
铜钲 钲如大铜迭(似铜盘),县於ね而击之,南蛮之器也。
铜角 高昌之乐器也。形如牛角,长二尺,西戎有吹金者,铜角是也。陶亻品表有“奉献金口角”之说,谓之吹金,岂以金其口而名之邪?或云本出吴、越,非也。
龙头角 《晋书·安帝记》曰桓元制龙角,或曰所谓亢龙角也。大抵角头象龙,其详不可得而知。史苓《武昌记》曰:“武昌有龙山,欲雨,上有声如吹角。”然则龙头角岂推本而为之乎?《传》曰:“角十二具於鼓左右,后列各六具,以代金。”然则四金之志不同,其来旧矣。
大铜鼓 铜鼓,铸铜为之,作异兽以为饰,惟以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出於南蛮、天竺之国也。昔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式,此其迹也。今秘阁所藏颇多,特其大小异制耳。
中铜鼓 铜鼓之小者,或大首纤腹,或容体广面,虽以铜为体,要须待革成声也。
小铜鼓 唐《乐图》所传天竺部用之,盖以革冒其一面,形如腰鼓,面广二尺,面与身连,遍有虫鱼草木之状,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唐贞元中,骠国进乐,亦有是鼓。咸通末,龚州刺史张直方因葺城池,掘得一铜鼓,舍於延庆寺,以代木鱼。僖宗朝,林蔼守高州,乡墅牧童闻出蛤鸣,欲进捕之,一蛤跃入穴中,掘而取之,得一铜鼓,其上隐起,多铸蛙黾之状,岂鸣蛤乃铜鼓之精邪?
铁拍板 九部夷乐有拍板以节乐句,盖本无谱也。唐明皇遣黄幡绰造谱,乃於纸上画两耳进之。上问,对曰:“但有耳道,则无失节奏矣。”韩文公目为乐句。《后周正乐》所传连九枚,今教坊所用六枚,盖古今异制也。
铜锣 后魏宣武以后,始好胡音,洎於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直}、胡鼓、铜钹、打沙锣,其声大抵初颇纾缓,而转躁急,盖其音源出西域,而被之土木,故感其声者莫不奢淫躁竞,举止佻轻,或踊或跃,乍动乍息,乔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於中而不能自止,此诚胡声之败华俗也。
○金之属俗部
陈氏《乐书》曰:“俗部之乐,犹九流杂家者流,非朝廷所用之乐,存之不为益,去之不为损,民用之虽无害於事,然方响十六,同为一架,杂用四清之声,足以使民之心淫矣。郑卫之音,欲民之移风易俗难矣。如欲用之,去四清以叶律可也。” 大编钟(二十四枚)
中编钟(十六枚) 小编钟(十四枚)
古者编钟大小异制,有倍十二律而为二十四者,大架所用也;有合十二律、四清而为十六者,中架所用也;有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昔宋氵允登光宅寺塔,见铎一无风自摇,洋洋有闻,摘而取之,果姑洗编钟。又尝道逢度支运乘,其一铃,亦编钟也。及配元音,皆合其度。岂亦识微在金奏乎。 大 本小钟,沈约误以为大,不考经传之过也。冯元《乐论》谓此钟官帑中所获者,其柄内空,扣之不得其声,岂沦翳土莽,泉渍壤蚀,失其真响邪?至其小者,差与太常编钟大小相类云(许慎云:“,钅享于之属,所以应磬。堵以二,金乐,则鼓以应之。”)。
博山钟 戴延之《西征记》:“钟大者三十二,博山头形,襄纽作狮子头。
钟身镂龙虎文,长二丈,厚八寸。大面,广一丈二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龙,或作鸟兽,周绕其外。陆《酆中记》其说亦然。 飞廉钟 赵将军张珍领邑民徙洛阳六钟,猛ね、九龙、翁仲、铜驼、飞廉钟一,没盟津中(戴延之《西征记》曰:”陕县城西北、二面带河,河中对城西北角,水涌起铜钟翁仲。头常出水上,涨减常与水齐。晋军当至,不复出,惟见水中嗟嗟有声闻数里。翁仲本在城内大司马门外,为贼所徙,当西入关,至此面没。”)。郭缘生《述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大钟六枚。”父老云:曾欲有移此钟者聚百数长纟互挽之,钟声振地,自是莫敢复犯,然则太极殿六钟,岂邑民所徙者邪?(戴延之《西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左右各三铜钟相对,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广古今五行记》曰:“陕州黄河有铜钟,水大水小,常自浮出,每晦、朔、阴、雨之日辄鸣,声响悲亮,行客闻之,莫不怆然。”)
仪钟 后魏宫架之制:四厢有仪钟十四ね,废而不用。元孚奏去之,至隋牛弘建言,古者钟据《仪礼》叩击为节,无合曲之义。《大射》二,皆乱击焉。 乃依后周十二相生击之,声韵自此谐矣(前北宫县四厢十六架。编黄锺之磬十四。器虽黄锺,而声实夷则,抑又姑洗县於东北,蕤宾列於西南,器象差位,则调律亦不和矣)。
衡钟 江左黄锺之宫,其东衡钟。其制,盖有大於,岂《凫氏》钟衡之遗欤!至梁,去衡设。
古文钟 虞喜《志林》曰:“吴时於江中得铜一百余字,募求读者,竟无人晓。”何法盛《晋中兴书》曰:“义熙十一年,霍山崩毁,出铜钟六枚,上有古文蝌蚪书,人莫能识。”《广古今五行记》曰:“会稽人陈青於井中得小钟,长七寸二分,上有古文十八字,其四字可识,云“会稽岳命”。郭云:“愍、怀丧覆,元帝中兴之应。”自宣帝至恭帝数十八,其为古文则一,其所以可识不可识者,岂历年滋久,漫灭不可复知邪!然先儒著其事应,窃意其未必然也。
千石钟 汉高帝庙,巨钟十枚,其容受千石,撞之声闻百里。《说苑》曰:
“秦始皇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ね。” 九乳钟 《传》曰:“君子铄金为钟,四时九乳,是以撞钟以知君,钟调是,君道得。”宋均以为九乳象九州,岂古人制作,皆有所法象邪!
平陵钟 杜陵钟 汉高帝平陵、宣帝杜陵,其钟皆在长安。夏侯征西,欲徙诸洛阳,重不能致,县在清明门里道南,其西者,平陵钟也;东者,杜陵钟也。
古之人用钟,非特在陵,虽庙亦用之。《古今乐录》曰:“高庙中四钟,皆秦时庙钟也,重十二万斤,明帝徙二钟在南宫。”然秦钟非制,毁之可也。徙之南宫,亦未免启后世人主之侈心欤!
华钟 张衡曰:“发鲸鱼,铿华钟。”薛综以为凡钟欲令大鸣,故作蒲牢於上,所以击之者,鲸鱼有象刻文,故曰华钟也。
鸣钟 丰山有钟,霜降则鸣;黄河有钟,阴雨则鸣,气感之也(《山海经·五行记》);汉、魏殿钟,山摧则鸣,类召之也(《东方朔传》:“武帝未央宫殿前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帝以问朔,朔对曰:‘铜者土之子,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恐山有摧者。’居三日,南郡太守以山崩为言。”异时,魏殿前钟忽大鸣,张华曰:“蜀铜山崩。”久之果然)。
哑钟 唐太宗召张文收於太常,令与祖孝孙参定雅乐。有古钟十二,近代惟有其七,余五者俗号哑钟,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调之,声皆响彻。由此观之,近代惟用其七者,岂有他哉?蔽於不用十二律而溺於二变故也。然则二变不可用於钟律明矣。
方响 其编县之次,与雅乐钟磬异。下格以左为首:其一黄锺,二太簇,三姑洗,四中吕,五蕤宾,六林锺,七南吕,八无射;上格以右为首:其一应锺,二黄锺之清,三太簇之清,四姑洗之清,五中吕之清,六大吕,七夷则,八夹锺。 此其大凡也。后世或以铁为之,教坊燕乐用焉,非古制也,非可施之公庭,用之民可也。 单铎(长柄一头)
双铎(两头)
铎制有二,有以木为单头者,今太常用之,所以引文武之舞也。
风铎 后周世宗朝,长孙绍远初为太常,广造乐器,无不克谐,惟黄锺不调,居尝患之,后因闻浮屠第三层上鸣铎声,雅合宫调,取而配奏之,果谐韵矣。
车铎 贾铎 晋荀勖尝道於赵,闻贾人牛铎之声而识之。及掌乐,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遂下郡国取之。晋乐自是克谐,真知音者也。唐承周、隋之乱,乐县独无征音,李嗣真一旦闻砧声有应之者,后以丧车镯入振之,於东南隅果掘得一石,裁为四器,补乐县之阙云(宋说为太乐令,知音,近代无比。太常久无征调,说考钟律得之。《国史补》所载云)。 铜铎 晋愍帝建兴中,晋陵陈宠於田野得铜铎五枚,皆为龙虎形。《通礼义纂》曰:“铎,大铃,振之以通鼓。”又《周官》:“以金铎通鼓(形如小钟,有舌)。”
将于《周官》有钅享于之制,盖乐作则鸣之,与鼓相和,五代后周已亡其制。
将于,盖当时宫县内无算乐中用之,岂钅享于之变体欤!(形如瓦缶,以ね县之,上有兽形如盖。)
铁笛 铁笛之制,未知所起,今民往往有之。 铜管 秦咸阳宫有铜人十二座,高三五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竽、笙各有所执,组绶华彩,俨若生人。筵下有铜管,上口高数尺,一管内空,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琴、瑟、竽、筑皆作,与真乐无辨。《西京杂记》言之。 铜琵琶 昔元行冲为太常卿时,有人於古冢中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莫有识者。元祖之曰:“此阮咸所造乐具。”乃命工匠易铜以木,其为声虽清而雅,然亦失其故音矣。
鼓吹钲 《说文》曰:“铮,金声也。”《释名》曰:“金,禁也,为进退之禁也。”《东观汉记》:“段,有功而还,介士鼓吹铮铎,金鼓雷震动地。”然则鼓吹钲,其来尚矣。今太常鼓吹部用之,然钲、铮,一也,特其名异耳。缪袭作《魏鼓吹曲》十六篇,韦昭作《鼓吹曲》十六篇,傅元作《晋鼓吹曲》二十二篇,沈约作《梁鼓吹曲》十二篇,然则鼓吹钲未尝不协鼓吹曲矣。以蛟龙为ね,下有趺,中县钲,钲形圆如铜锣(《周礼》鼓人所掌金钲,形如钟,与此异)。
警严钲 《采芑》:“钲人伐鼓。”然则警严钲其来尚矣。今太常鼓吹部警严用之(形圆,如鼓吹钲)。
刁斗 钅仓钅仓 《汉书旧仪》:“中宫卫宫城门,击刁斗。”又《名臣奏》曰:“汉兴以来,宫殿省阖五六重,周卫刁斗。”《纂文》曰:“刁斗,特持铃也。”然则刁斗者,守卫师行之器也,以铜作,其形如钅兆而无缘,其中所容一斗耳,昼炊夜击,李广军用焉。俗谓之钅仓钅仓。唐宫县内无算乐,非古之制也。
铜角 《南史》綦母氏贵亻幸,尝以鼓角横吹自随。张兴世尝为天子鼓角。
又梁《鼓角横吹曲》六十有六。
铜磬 铜钵 铜磬,梁朝乐器也。后世因之,方响之制出焉。今释氏所用铜钵亦谓之磬,盖妄名之耳。齐、梁文士击铜钵赋诗,亦梵磬之类,胡人之音也。 铜ね 秦始皇敛天下铜铁作铜ね於咸阳。汉高帝庙有铜ね二,魏明帝徙之洛阳,尚在。《三辅皇图》曰:“始皇造ね三丈,钟小者千石(ね形如衣架)。” 铁磬 南齐之器。初,宫城初敌楼用鼓磬夜,以应更唱。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磬,其更鼓之变欤。 铁簧 民有铁叶簧,削锐其首,塞以蜡密,横之於口,呼吸成音,岂簧之变体欤? 金管 昔华歆、管宁友善,曾共锄园,得金管一。宁以锄挥之,与瓦砾无异。
铜律 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故凡律、度、量、衡用铜者,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要之不若用竹一本於自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