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古籍史书 > 《景岳全书》 > 内容

《景岳全书》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更新时间: 作者:张景岳

  痘疮上总论一痘疮一证,俗曰天疮,原其所由,实由胎毒內臟,而復因时气外触,其毒乃发,故传染相似,是亦天行疫癘证也。但考之《內经》,则止言疡胗,即今斑疹之属也。故自越人,仲景,元化,叔和诸公皆无一言及痘,可见上古本无是证,而今则何以有之?愚谓近代之毒,必以醇酒五味造作太过,较古人之恬淡,相去远矣。或者未信余言,第观藜藿膏梁之家即有不同,饮之北虏亦不出痘,原其所由,实由是耳。岂果彼无胎毒耶?故凡多遭此害者,当以余言熟味之。

  痘疮变幻百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要非曲学偏见者可以窥其堂室,若目力心思一有不到,则害不小矣。设或知证而不知形,则无以洞其外;知形而不知脉,则无以测其內;知脉而不知本,则无以探其源;知本而不知因,则无以穷其其变;知因而不知药,则无以神其治。只此数事,今医果能全之否?设有不能而强以为能,则致害於人,获罪于天,能无畏乎?故余于痘疹一门,留心既久,积验已多,因蒐採先哲之最精於此者,如文中陈氏,仲阳钱氏,立斋薛氏,罗田万氏,晨峰程氏,东皋徐氏,改斋友氏,并其他杂录等书,有述其旧者,有发其未发者,有剖其疑似者,有因涉歷而吐其心得者,尽我愚衷,集而成帙。痘疹玄秘,似无出此。

  初辨痘证二痘疹发热,大抵初时与伤寒相似。然伤寒之邪从表入裏,故见各经之证,痘疹之毒则从裏出表,故见五臟之证。如呵欠闷顿,肝证也;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多睡,脾证也;面燥腮赤,欬嗽喷嚏,肺证也;惊悸,心证也;肌凉耳冷,肾证也。又观心窝有红色,耳后有红筋,目中含泪,或身热,手指皆热,惟中指独冷,乃知是痘证也,便当察其虚实,隨证治之。

  辨痘歌五指稍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麻痘证相传。女右男左,分明好细看。

  看耳歌两耳红筋痘必轻,紫筋起处重沉沉,急须用药相攻治,十个难求三五生。

  看痘法凡初看痘法,以纸捻蘸油照其颗粒,次以手摸面颊,如红色隨手转白,隨白转红,谓之血活,生意在矣。若揩下不白,举之不红,是谓血枯,纵疏亦危。又看目睛神光,口唇舌尖,红活如常,无燥白之色,乃为吉兆,自可无忧。此观痘疹之大治。

  察脉法凡看痘之法,一见发热,即当先察其脉。盖凡痘疮將出者,未见形跡,必先发热,既见发热,脉必滑数。但微见滑数有神而不失和缓之气者,其痘必轻而少,若滑数加倍而犹带和缓者,其痘必多而重,尚亦无害;若滑数之甚,又兼弦躁,或芤急无神而全无和缓之气者,其痘必甚而危。故余於初熟时,便能断甚吉凶,人多惊服而不知所窥在脉也。凡诊\此之法,但全握小儿之手,而单以拇指诊\之,亦最易也。看疹之法,此为第一,而今医多不知之,亦以古人之未之及耳。

  认痘法凡痘疮紧小充实者,名曰珍珠痘,此则易壮易靨。高大饱满者,名曰大痘,  此则早壮而迟收。四围起而中心陷者,名茱萸痘;平扁不突者,名曰蒸饼痘,此则有凶有吉,稀者轻,密者重。

  论脉三痘自发热以至起胀,毒从內出,阳之候也,脉宜浮大而数,不宜沉细而迟。自灌脓收靨以后,毒已外解,阴之候也,脉宜和缓,不宜洪数。又曰:痘疮之脉,中和为贵,不可过于躁疾,或见微小。故曰:脉静身凉者生,脉躁身热者死。又阳病得阴脉者死。大抵四时以胃气为本,胃气者,以四时之脉而皆兼和缓,即胃气也。盖滑,数,浮,洪为太过,太过为实,实者邪气实也。弦,迟,微,弱为不及,不及为虚,虚者正气虚也。设以太过不及之脉,而中无和缓之气,是皆死候之脉,故曰人无胃气则死。

  形色情性四凡天行痘疹之时,有於未出之先,察其形色情性,可以预知吉凶也。一观其色:如面顏红白明润,与平日同而无变者吉,如忽见红赤而太娇,或?白而无彩,顿然改变异於平时者凶。又如额有青纹,目有赤脉,口有黑气,耳有尘痕者,皆大凶之兆。二观其形:凡精神畅爽,动止便利,语言清亮者,无病而吉也;如精神衰弱,动止迟留,言语低微异如平时者凶。又原具寿相者吉。如天夭相,则凡头破颅解,项小脚细,声微目无精彩,或睛光露神,啼声断续,无喜无情而自语自笑,聪慧太早,肉浮骨嫩者,皆不吉之兆。三观情性:凡未发热时;忽生喜心,若与父母恋不忍舍者,及闻见怪异言语妄诞者,皆凶兆也。

  日期五痘疮大约之数,发热三日,报痘三日,起胀三日,灌脓三日,结靨三日,共十五日,乃大率常数,此其正也。惟痘密毒甚者,常过其期;痘疏毒微者,常不及期,固有不可一例拘者。但得痘色明润,根窠红活,饮食二便如常,又无表裏杂证,虽迟数日不妨。设有当出不出,当起不起,当脓不脓,当靨不靨者,须详察其证。

  或为元气虚弱,不能运\行,则补其元气,或为杂证攻剥,不能通灌,则去其杂证。又六日以前毒发未尽,有杂证者常也;六日以后,毒该尽出,杂证当除而不出者为逆,须详辨而急治之。

  五臟证六痘疹二证,古人有云:痘自里而出於臟,其毒深,故久热而难出为重;疹自表而出於腑,其毒浅\,故暴热而易出为轻。余谓此说未必然也。盖痘疹皆出於臟腑,未有表裏不相通者,但出於腑者在痘亦轻,出於臟者在疹亦重。所以凡是疹子,必发热至五六日而后出,不可言易。且疹子多属肺经,岂肺经非臟耶?  心经痘证,心主火,凡红赤烦渴,或上窜咬牙者,心臟热也。心热者,导赤散。心虚者,人参,麦门冬,生地黄,当归之类。烦渴邪盛者,葛根解毒汤。脾经痘证,多有吐泻腹痛者,诀云:发热肚中痛,斑疮腹內攻。发多防未透,发少更防痈。可见疮疹腹痛乃为恶候,当察腹痛吐泻各条治之。肺经痘证,凡发热之时,喘息气逆,喉中涎响,此肺经恶候也。盖毒火內蒸刑肺而然,当察本条治之。肝经之痘,凡发热之初,多有惊搐等证。盖痘毒多热,热则生风,风热相搏,故发惊搐。然有当速治者,有不必治者,详见本条。肾经痘证,初发热时,便觉腰痛。盖肾与膀胱为表裏,今毒由太阳传入少阴,所以腰痛。此其毒陷阴分,最非佳兆,宜察本条治之。

  毒归五臟,证有不同,当详辨也。毒归於心,则为斑疹,为惊悸,为壮热,为咽干,为痛,为渴,为汗,为丹瘤,为痈疡溃烂。毒归於肺,则为欬,为喘,为痒,为?血,为疮,干燥皱揭,为肩臂痛。毒归於脾,则为吐,为泻,为肿,为胀,为腹痛,为唇疮破裂,为舌本强,为手足痛,为不食。毒归於肝,则为闷乱,为水皰,为目病。为卵肿,为干呕,为筋急拘挛,为吐蚘,为寒战咬牙。毒归於肾,为腰痛,为黑陷,为失音,为手足逆冷,为咽干痛,为饥不欲食,为多唾。毒归於肠胃,为泄泻,为痢脓血,为腹鸣矢气,为大便不通。毒归於膀胱,为小腹满痛,为溺血,为遗溺,为小水不通,为头顶肿痛,为反张,为目上视。

  以上五臟之证,举其概耳,凡诸证治,俱备杂证各条之中,宜详究之。

  分气血七气血各有所主。凡痘之终始,无非藉赖血气,但得血气充畅,则易出易收,血气不足,则变证百出,故治痘者,必当先顾血气。然气属阳,无形者也;血属阴,有形者也。故无形之属,皆气主之;有形之属,皆血主之。是以气主標,血主本;气主发,血主肥;气主形,血主色;气主橐,血主根基。故气能起胀,以主郛郭;血能灌浆,以成饱满。至其为病,则凡为白,为陷,为灰色,为不起发,为顶有孔,为出水,为痛,为痒,为浮肿,为豆壳,为不靨不落,为飢表不固,为肤腠不通等证,皆气之为病也。又如为紫黑,为干枯,为无血,为无脓,为黑陷黑靨,为肿痛牙疳,为疔痈斑疹,为津液不达,为痘后余毒,皆血之为病也。此气血之分固有如是,然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止。气至而血不隨,虽起发而灌必不周;血至而气不至,虽润泽而毒终不透。故治此者,有不可不兼顾也。

  辨虚实寒热八察痘之要,惟在虚实二字。盖实者,邪气实也,邪实者,宜清宜泻;虚者,血气虚也,血气虚者,宜温宜补。且痘本胎毒,非藉元气不能达,非藉元气不能收。故凡欲解毒清火,亦须凭藉元气,使元气无力,则清亦不能清,解亦不能解,设有不支,尚能堪此清解不?此痘疮之终始,皆当斟酌元气为主。

  痘疮表实裏虚者,必易出难靨;表虚里实者,必难出易靨;若表里之气俱充实,其疮必易出易靨。故凡自始出以至十日之外,外则浑身壮热,內则饮食二便俱如常,此即表里俱实者也,其疮必光泽起发,且易收易靨也。

  表裏各有虚实。凡表虚者,或恶寒,或身不大热,或寒热往来,四肢厥冷,或面青色白,多汗恶风,或怠惰嗜臥,或痘色灰白,顶陷不起,发不光泽,或色嫩皮薄痒?,或如水泡,摸不碍手,或根窠不红,或倒靨不能结痂,脉必浮细而弱,是皆表虚之证,治宜温补阳分。裏虚者,凡痘疮已出未出之间,有为吐泻呕恶,或喜热饮食,或为少食,不思饮食,或食亦不化,或为二便清利,为溏泻,为不渴,为气促声微,为神昏多睡,为腹膨噯气,为吞酸,为脉弱无力,是皆裏虚之证,治宜温补阴分。表实者,为身体壮热无汗,为面赤唇紫,头疼身痛,眼红鼻塞,皮焦肤赤,手足热甚,为痘色红紫,焮肿疼痛,为皮厚而硬,为痈肿斑疔,为脉浮洪滑大,是皆表实之证,治宜清解表邪。裏实者,为二便秘结,胸膈胀满,为唇燥咽干,口疮舌黑,为大渴欬嗽,痰涎喘粗,为烦躁惊狂,声高譫语,为脉沉数洪滑,是皆裏实之证,治宜清解裏邪。

  张翼之曰:吐泻少食为裏虚,陷伏倒靨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裏俱虚,用异功散救之,甚至桂,附,灵砂亦可用。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靨者为裏实,轻则射干鼠粘子汤,重则前胡壳汤。下痢多血能食者为裏实,若实其裏则结痈毒。红活绽突为表实,若补其表则溃烂不结痂。

  痘疮表裏皆有寒热,热则阳证,实则阴证,寒则血气凝涩而不章,热则血气淖泽而不敛。然热证多实,最忌耆,朮,桂,附及诸热燥之物,若元气虚弱者,即有热证,总不可执为实热。实证多虚,最忌芩,连,梔,檗及诸苦寒之物,虽形体强盛,但见虚脉虚证,总不可认作有余。表寒者,不起发,不红活,根窠淡白,身凉痒?,倒陷干枯,皆肌表无阳之证,治宜补阳温表。裏寒者,为吐泻,为呕恶,为腹胀,为腹痛,为吞酸,为不欲食,为寒战咬牙,气寒喜煖,为二便清利,完谷不化,皆臟腑无阳之证,治宜温中补阳。表热者,为肌肤大热,根窠红紫,顶赤发斑,头面红肿,紫黑焦枯,痈肿疔毒痛甚,皆火在肌表之证,治宜散邪解毒。裏热者,为烦躁狂言,口干大渴,咽肿喉痛,內热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血溺血,皆火在臟腑之证,治宜清热解毒。虚实寒热等证,虽表裏之分,各有如此,然表之虚实,表之寒热,孰不由中气之所使,故惟善治中气,则未有表不和调者也,是即必求其本之道。

  纯阴无阳之证,凡痘疮发热,手足却宜和煖,若手足厥冷,必其人曾有吐泻,脾臟气虚也。脾主四肢,所以冷为恶候,即有外证,亦不可单用发散,反损脾胃之气。此当温中兼表,宜黄耆建中汤,或六气煎,五物煎加防风,羌活,生姜,荆芥之类,以补养脾胃血气,而助痘疹之成就也。

  部位吉凶九五臟之属,皆见于於面,故但察部位,可知吉凶。盖人之面部,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上为心,頦下为肾,鼻为脾土。又目为肝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耳为肾之窍,舌为心之苗。若痘疹未出之先,但得面中诸部明润者吉,燥暗者凶。又山根为命宫,年寿为疾厄宫,此二宫红黄光明者吉,青黑昏暗者凶。

  三阳之脉皆会於面,正额为太阳脉之所会,唇頦为阳明脉之所居,两耳前后为少阳脉之所过。痘为阳毒,故隨阳气而先见於面。惟阳明经乃胃与大肠,积陈受腐,血气俱多之处,故痘疹初发,但於本经口鼻两旁,人中上下,腮頦年寿之间先出现者为吉。如太阳经则水火交战之处,少阳经则木火相并之乡,若於其位先现者凶。凡起浆收靨亦皆如是。

  通身部位皆有所辨,如头为诸阳聚会之处,两颐两颊为五臟精华之腑,咽为水谷之道路,喉为呼吸之关门,胸腹乃诸阳受气之海,为心肺之所居,脊背乃诸阳之统会,为十二经藏气之所系,凡此五处稀少者吉。若头额多者,谓之蒙头。颈项多者,谓之锁项。胸前多者,谓之瞒胸。蒙头则阳毒亢,真阴竭。锁项则出入废,气化绝。瞒胸则心腹近,神失守。两颊两颐多至成片,或如涂朱,则肝盛剋脾。凡此者,至八九日间,多见滑泄泻青,或不能食,最为险候,故皆不宜多也。惟四肢虽诸阳之本,然乃身所役使,卒伍卑贱之属,故虽多亦不至害。凡起发成浆收靨俱如此也。又心窝手足心,谓之五心,痘俱多者必重。若头面,胸项,手足细碎稠密一样者,恐气血衰微,脾胃虚弱,不能周流灌注,则无不危矣。

  痘形痘色吉凶十万氏曰:形乃气之充,色乃血之华,凡看痘者,舍此更无他法。是故形贵尖圆起发,若疮皮厚硬而平?者凶。色贵光明润泽,根窠红活,而惨黯昏黑者凶。然形有起发而或致变者,由色不明润,根不红活故耳。若痘色光泽,根窠红活,虽平?亦为可治。然色以红活为贵,而犹有圈红,噀红,舖红之別。圈红者,一线淡红紧附于根下,而无败走之势,吉之兆也。噀红者,血虽以附而脚跟血色隱然不聚,险之兆也。舖红者,痘色与肉不分,平舖散漫,凶之兆也。以此察之,则死生可预决矣。根窠者血之基,脓者血之成,故六日以前专看根窠,若无根窠,必不灌脓,六日以后专看脓色,若无脓,必不结痂,此必然之势也。

  吉证十一一看口唇舌尖红活,无燥白之色者吉。二看根窠红润圆活,地白分明者吉。三看心窝额上稀少者,最为顺候。四看痘顶出来,不焦不紫者吉。五看顏色无黑陷,痘顶內暗而黄如苍蜡色,外润而黄如油色者吉。

  凡看痘之法,须察部位,并察多寡。大抵痘少者毒少而吉,痘多者毒甚而凶。如上而头面,次而咽喉,前而胸腹,后而腰背,下而四肢,凡此五处,但得二三处稀少,而头面別无危证,即吉候也。若五处通身皆密,即虽颗粒分明,恐气血不能周给,必难尽灌,或既灌而不能收,或既收而不能脱,客强主弱而外盛內虚,小舟重载而力不胜任,鲜不覆矣。此多寡之宜察,勿谓虽多亦吉也。

  凶证十二痘未出而声哑嗾喉者不治。已出五日內见者亦不治。

  痘未壮而先抓破无气血者不治。

  痰涎壅盛气急者不治。

  痘未出已出而神昏气促,躁乱不寧者不治。

  腹痛而泻脓血者不治。

  肌肉黎黑如被杖者不治。

  浆水米粒不入口,或饮食呛喉者不治。

  眼內黑珠起浮油混睛者不治。

  眼中神光不明,珠色转绿转赤者不治。

  闭目昏睡,舌捲囊缩者不治。  头温足冷,闷乱饮水者不治。

  吐泻不止,药食不停不化,直下及肛门如竹筒者不治。

  胃热发黄,身如橘色,下利者不治。  痘初出即青晦焦黑者不治。

  密如蚕种,全不起发,平片花搭者不治。

  痘疮痒?,寒战不止者不治。

  旧有疮疡走漏气血,而敷药不效者不治。故曰:不怕五心有痘,只怕原疮泄漏。原疮即是未痘之先有疮,泄去脓血,最为凶也。若果五心稀少,而饮食如常者,亦不妨事。

  痘后伤风伤食,肌肉瘦脱者不治。右除此之外,虽有杂证险证,及痘之稠密,

  但略有润泽兴起之意,须仗医之高妙,患家之心託弗惑,细心调理,自有可收全功者。

  怪痘形证十三怪痘者,乃逆痘中之尤甚者,形证不一,不可不辨。

  痘初出时,而胸手足已见红点,却不起发,不成脓浆,隨即收敛,若加气促声哑闷乱者即死,此名內陷证也。此证若无烦喘闷乱等候者,名曰试痘。迥五七日后,必復发热而痘出者,其痘必重。  痘疮初出,如蚊蚤所咬,三日后反不见者,名反关痘,五日死。

  痘子出现,三两成丛,根脚坚硬成块者,此名痘母,六七日死。

  痘子將出,身上有红肿结硬处,似瘤非瘤,似痈非痈者,亦名痘母,三五日死。以上二证,俱宜真人解毒汤救之。

  痘初出便成血泡,或水泡,隨即破坏者,此名烂痘,二三日死。

  痘出后,遍身都是空壳不作脓水者,此名空痘,八九日死。

  痘当出现起发之时,中有干黑者,此名鬼痘,宜用臙脂水涂之,勿使蔓延。若不能急治,则乍起乍?,当靨不靨,或多作番次而出,绵延日久而死。

  痘出起发之时,中有痛甚如刀剜,叫哭不停者,此名痘疔,五六日死。

  痘当起发之时,枯燥不润,?伏不起,皮肤皱揭者,此名干痘,五六日加烦满喘急而死。

  痘於起发之时,皮嫩易破,摸之温手者,此名温痘,六七日痒?而死。  痘起发之时,疮色娇艷,皮薄光润,鲜红可爱者,此名嫩痘,八九日后不能成痂,必痒?而死。

  痘於起发养浆之时,疮头有孔,浆水漏者,此名漏疮,五六日后痒?而死。

  贼\痘者,是诸痘未浆而此痘先熟也。又名假云泛。多在太阳,喉口,心胸等处,三日见者六日死,四日见者七日死,五六日见者十一,二日必死也。

  痘出虽稀,根窠全白无血色,三四日后虽亦起胀,然按之虚突,此亦名为贼\痘,气血太虚,至灌浆时,必变成水泡,大如葡萄,皮薄若纸,抓破即死。

  脓水將成之时,其疮自破,有孔而深者,此名倒陷。  將靨之时不能成痂,皮脱骨黑者,此亦名倒陷,俱不治。

  痘於收靨之时不能成痂,皮肉溃烂,脓水淋漓者,此名痘癩,能食则生,不能食则死。凡以上者,皆不治之证。

  死证日数歌十四初出顶陷连肉红,过至九日一场空。又如血点带红紫,斑证只在六日中,发斑黑者在朝夕,斑青顷刻去勿勿。无脓痒?期二日,不治腰疼及挺胸。报痕似疿如蚕种,舌捲囊缩命不充。紫泡刺出黑血者,饮食嗾喉证俱凶。难疗面肿痘不肿,青色黑陷及无脓,二便流利下肠垢,更加吐泻出蚘虫,头温足冷好饮水,痘先惊后药难攻。气促泄泻渴不止,目无神者数当穷。声哑失音叫与哭,痘色纵好也难终。有种气急亦难治,庶几灌好是伤风,见此宜服苏饮,起死回生须见功。

  发热三朝辨吉凶十五初发热时,身无大热,或热或退,神清气爽,唇鼻滋润,腰腹不疼,自始至终皆饮食如常,大便稠实,小便清利,而无杂证者吉,不必服药。

  初热时,先发惊搐一二次而隨止者,此痘出心经也,乃为吉兆,不必治之。若甚惊不止,日发三五次,或连日不止,痘出多而密者,乃凶兆也。

  初发热时,吐泻不甚而隨止者吉。  正发热时,或得大汗一身,汗隨止而脉见稍平者吉。

  初发热时,用红纸条蘸麻油点照之,如心窝或遍身有成块红者,八九日后决死。

  发热一日,即遍身齐出,或稠密如蚕种,摸之不碍手者决死。  发热时,腹中大痛,腰如被仗,乃至报痘而痛犹不止者决死。

  发热时,头面上有一片红如胭脂者,八九日以后决死。  发热时,口鼻或大小便俱失血者决死。

  发热时,妄见妄语,昏不知人者死。  发热时,腹胀而痛,大叫不止者死。  正发热三日之內,其热勿退而反烦躁闷乱,坐臥不安,此外虽清凉內却热也。若见手足冷,腹胀气喘者即死。以上诸证,俱不必治。

  报痘三朝辨吉凶十六见点之时,头面稀少,胸前背上皆无,根窠红润,顶突碍手,如珠光泽,此为上吉,不必服药。

  发热三日或四五日,热稍退,乃于口鼻,腮颐,地阁,颈项之间,或四肢,先放数点,大小不一,淡红润色,痘与肉色红白分明者吉。

  痘作二三次出,三日后手足手方纔出齐,出齐后,头面胸背稀少,尖圆紧实,饮食二便如常者吉。如无他证,不宜妄行用药。

  痘之初出,三五相连者必密,单见者必稀。

  痘疮上身多,下身少者吉,反是者险。

  发热至五六日,痘应出不出,以灯照之,只在皮肤中有红点,但其色脉和平,別无逆证,忽然眩冒大汗出者,毒气痘疮一齐从汗而出者,此名冒痘,再无壅遏之患,乃吉兆也。一,痘疮变化莫测,有等身无大热,亦见报痘,但不灌脓结痂,或出而復没者,此名试痘,不可误作轻看。再过数日,忽然大热,必然復出,宜审治之。

  发热一日便出者凶。或一齐涌出,如蚕种密布者决死。

  大热未退而见红点数粒,先见于太阳,额角,发际,天庭,或山根以上等处,此阳毒乘虚上侵阳位也,大非吉兆。再加目红唇裂,痰鸣色紫,或白者尤甚,又或有三五粒聚於一块者,此名铜钱痘,皆不吉之兆,急宜凉血解毒,以防其危。

  痘疮初出紫色红片者,名紫云痘,四日死。

  痘疮初出当顶红者,六七日死。盖痘欲淡红如线,附於根下,不欲当顶红也。

  痘已出一遍,又出一遍,心腹疼痛不止,口气臭,色紫黑者决死。

  痘疮皮薄,色白而光,根窠全无红色,或根带一点红,三五日后乃如绿豆样,此痘决不能成脓,只成一胞清水,擦破即死。

  色红带艷,皮肉尽红者,必不成脓,痒?而死。  报痘之时,全不起顶,有如汤泡及灯草火烧者,十余日后,必痒?而死。  报痘之时,有黑斑如痣状,或肌肉有成块黑者即死。

  报痘时,若口鼻及耳有紫红色,或血出不止者决死。  报痘之时,应出不出,或起红斑如蚊跡者,六日后必死。

  报痘之时,腰腹痛,或狂言烦躁,大渴,吐泻,不食者,俱不治。

  报痘之后,痘已齐而身热不退,反甚者死。  痘齐之后,毒已外达,则內当安静,而反见烦躁闷乱,譫妄不止者,此邪气盛极,神机无主也,必死。

  起发三朝辨吉凶十七自报痘三朝之后,不疾不徐,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大小分明不相连串,尖圆坚实,红活肥满,面目渐肿,依期灌浆,饮食二便如常,而无他证者,此表裏无病,大吉之兆,不必服药。  痘虽起发,而色见灰白,肿如鍚饼者,看其人臟气何如,如能食便调,无他证者吉;若不能食,或吐利,或瘙痒者凶。

  痘起一分,则毒出一分,至五六日不尽起发,又色不红活者,大无生理。

  起胀三日已足,痘皆满顶红紫者凶,面目肿甚者亦凶。  痘当起胀之时,遍身虽起而头面全然不起,或痘不胀而肉胀,头面皮肉红肿如瓠瓜之状,而痘反不起者决死。  起胀之时,遍身痘顶有眼如鍼孔,紫黑色者决死。

  痘色干燥不润,惨黑不明,或灰白渐至倒陷,或发紫泡者皆死。  起胀时,凡腰腹大痛,或腹胀不能饮食,或气促神昏,或闷乱不寧,或泄泻烦渴,或唇白痰鸣,或狂言妄语,啼哭呻吟,如见鬼神者皆死。

  起胀时,吐利不止,乳食不化,或二便下血者死。

  手足间见而復隱,起而復?,或通身隨胀隨没,躁而发喘者死。  痘已起胀,內有六七粒细而成块,於中有一大痘扁阔歪斜者凶。

  痘起紫色,刺出黑血如屋漏水者死。

  痘於起发时,疮头便戴白浆者,不分何处,并非佳兆,不特唇口然也。

  灌脓三朝辨吉凶十八痘自起发之后,小者渐大,平者渐高,陷者渐起,外带微红,內涵清浆,以至灌脓之时,却要个个成脓,根脚红活,其形圆满光泽,此时毒化成浆,由绿色而渐变苍蜡,以手按之,其皮坚硬,脓浆厚浊,约束完固,无少破损,饮食二便如常,此上吉候也,不必服药。

  痘密者,自起至浆,渐至壮大,未有不相串者,虽相连属,只要根脚分明,陷者尽起,无处不透,则毒从浆化,脓成而毒自解,无伏留者矣,此亦吉候。  痘之初出,或顶平,或中心陷下,或白色,只要其人能食,二便如常,治无乖谬,以及灌脓之时,陷者微起,平者微尖,淡白者红活,窠中血水尽化为脓,但得如此,毒已解矣。又表无痛痒之证,裏无吐泻之证,是表裏俱无病也,如此者,坐待收靨,不可妄投汤剂。

  灌脓时,红紫黑色,外剥声哑者死。

  灌时纯是清水,皮薄而白如水泡者,三四日必抓破而死。

  脓不能灌而干枯焦黑,或全无血水,?陷者即死。

  头面肿大,疮尽搔破,臭不可近而足冷者决死。

  灌脓之时,吐利不止,或二便下血,乳食不化,痘烂无脓者决死。

  灌脓之时,二便不通,腹胀,肉黑发斑,譫妄气喘,或寒战咬牙者决死。

  回浆之时,渐当苍黑收敛,而反光嫩不敛者,此气血两虚,浆不能干,必发痒,搔破而死。

  脓浆未成,忽然干收,或青紫焦黑者死。

  忽然作痒,正面抓破,皮脱肉干者死。

  诸痘有浆而天庭不起,或额上如沸汤浇破,臭连两颊,水去而干,似靨非靨者死。

  结靨三朝辨吉凶十九痘至十日之外,血化毒解,脓必渐干,如苍蜡色,或如葡萄色,从口鼻两旁面部数起,以至胸腹而下,然后额上与脚背一齐结靨而落,別无內证,饮食二便如常,或从手足心,手指尖或阴上先收者,俱吉候也。

  痘既苍蜡收靨而身有微热者,乃烧瘢之证,但饮食如常,俱不必治。

  痘当靨时,遍身臭烂,目无神气者决死。  当靨之时,遍身发痒,搔破无脓,皮捲如豆壳而干者死。

  当靨之时,无脓而气急声哑,或手足颤掉,或寒战咬牙,或腹胀痰响,或足冷过膝,或小便少而大便频者,皆死。

  当靨时,两脸干硬,按之如石者死。

  痘至收靨,饮食不进,口中常如食物动而不止者决死。

  面部胸腹未靨而脚先靨者危,阴胜阳也。

  遍身俱靨,內遗数粒独不靨者,尚能杀人,如蛇之退皮,中有一节被伤,不能全退者终死。其有靨至项下或至胸住定,而服药不效者亦死。  痘疮未该靨而卒然焦紫者死。  痘当靨时,遍身未见脓成,而口唇上下痘先黄熟者,毒气內攻於脾也,凶。

  痘疮有脓结靨者则为吉证,若无脓收靨,则立其危。  痘未收靨,而口唇腐烂及口白到舌者危。

  收靨时,前后有红紫泡者不治。

  落痂后辨吉凶二十痘疮收后,其痂先后自脱,痂厚落迟,离肉不粘者吉。  自食痘痂者,虽有他证不死。  痘痂虽落,而痘瘢雪白,略无血色者,气血脱尽也,若不急培元气,则过后必死。

  痂落后,每发惊而神无所依者,心气绝也,危。

  痂落后,手足颤掉,咬牙噤口,目闭腹胀,足冷过膝者不治。

  原痘干燥,脓少不灌,虽结靨落痂而疤白者,或有余热不退者,虽过一月亦要死。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真人解毒汤痘五二。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卷四十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