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古籍史书 > 《佛祖通载》 > 内容

《佛祖通载》 卷第十三

更新时间: 作者:释念常

  唐  (一庚戌)睿宗旦改景云(高宗第八子。初封豫王。武后废中宗而立为帝者。  七年而废封相王。寿五十五。立隆基为太子。任宋璟姚崇为政。帝妹太平公主恃功专横。在位三年)

  (壬子)初改太极又改廷和又改先天(七月传位太子)

  (二)先天元年。三十三祖惠能大师示寂。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掬养。及长家贫。师樵采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悚然问客曰。此何法。得於何人。客曰。  此名金刚经。得於黄梅忍大师。归告於母以为法寻师直抵黄梅。忍大师一见默识之。后传衣法令隱于怀集四会之间。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届于南海。及返曹溪雨大法雨。一日示眾曰。诸善知识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於诸法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臥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即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言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师说法度人。往来学者尝逾千数。明年七月辞归新州故宅国恩寺。其徒泣曰。师归当復来不。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至国恩寺。以八月三日示眾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女等信根已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復谓眾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女等不用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缘好去。吾涅槃时至珍重。即跏趺而逝。於是山林变白鸟兽哀鸣。綵云香雾连日不开。既时广州都督韦据率韶新二郡官吏。迎奉全身归于曹溪宝林寺建塔。真身今尚存焉。旧唐史曰则天闻神秀名詔至都。肩舆入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刱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及京城士庶。闻风爭来謁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初神秀与惠能同师弘忍。

  而行业相埒。及忍卒能住韶州广果寺。韶阳山中旧多虎豹。一夕去尽。远近惊叹咸归伏焉。秀尝奏则天。请召能赴闕。能固辞。秀復自作书重邀之。能谓使者曰。  嵝蚊诧舐1蓖烈娭植痪次岱āS窒葞熞晕崮现杏芯墶R嗖豢蛇`。及中宗召之。竟不度岭而卒。天下散传其法。谓秀为北宗。能为南宗(三癸丑)玄宗隆基改开元(睿宗第三子。嬖杨贵妃。为道士。曰太真。帝初用姚崇宋璟为相治平。晚年耽湎淫佚。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安禄山为將致乱。  几致亡国。二十九即位。寿至七十八岁。至上元元年崩。葬泰陵)

  (四甲寅)二年十月十七日。永嘉玄觉禪师示寂。姓戴氏。丱岁出家。博贯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与东阳策禪师偕謁六祖。师至振锡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

  师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无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女甚明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及回学徒奔萃。著证道歌一篇。梵僧传归天竺。彼皆钦仰目为东土大乘经。又著禪宗悟修圆旨十篇及观心十门。並盛传于世(五乙卯)三月八日。玄宗遣礼部郎中张洽。齎詔诣当阳山。起沙门一行赴闕。  行以再命不许辞赴之。有旨安置光泰殿。帝数访以安国抚民之要。行启陈无隱。

  未几永穆公主出降。詔依太平公主故事优厚发遣。行諫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

  所以特加优礼。而太平竟以骄僭得罪。不应引以为例。帝纳其言。遽追敕但依常礼。其忠諫多类此。或谓行优於忆诵。帝一日命出宫籍示之。行阅毕。令內侍执本对帝復之。不差一字。帝惊异顾谓左右曰。圣人也。自是频召咨质佛心之要。

  行雍容启沃圣眷日隆。天下之人。以帝从之问道。称为天师焉(六丙辰)嵩岳元珪禪师示寂。师居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峨冠盛服拥卫而至。珪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厉声曰。师寧识我耶。珪曰。吾观佛与眾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別耶。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杀於人。师安得一目我哉。珪曰。

  吾本不生。汝安能杀。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使果能之。

  吾则不生不灭也。况汝不能。焉能生杀我耶。神稽首曰。我聪明正直过於余神。

  詎知师有广大智慧。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珪曰。汝既乞戒。即既戒矣。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奚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愿为门弟子。

  珪即张座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即曰能。不尔即曰否。神曰。谨奉教。曰汝能不婬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盗乎。

  神曰。无乏我也。安有盗取哉。曰非谓此也。谓饗而福淫不供而祸善。神曰能。  曰汝能不杀乎。神曰。实司其柄。焉得不杀。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神曰能。曰汝能不妄乎。神曰。我惟正直。焉有妄哉。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曰如上是为佛戒也。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而不为精。后天地死而不为老。

  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竟寂灭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饗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是谓无心而已。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

  无佛无眾生。无汝亦无我。无汝则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去佛几何。曰汝神通则十句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辟席曰。可得闻乎。珪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弗能也。珪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弗能也。珪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眾生界。是谓三不能也。然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眾生界本无增灭。廓无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师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了然更有何欲。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神功。使已发心未发心信心不信心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师曰。吾无用是为。曰佛亦使龙神护法。师寧墮叛佛耶。第隨意示诲。师不得已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然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於东岭乎。神曰。既闻命矣。恐昏夜必有喧动。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使门人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嵐靄\烟霞纷纶间错。幢幡环佩凌空隱没。是夕果有暴风迅雷奔云震电。栋宇摇荡宿鸟惊呼。师谓眾曰。无怖神与我契矣拂旦和霽则北山之松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师诫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  若为口实人將妖我矣。师伊闕人。姓李氏。幼岁出家具戒得法于老安国师。寿七十有三云论曰。荆国王文公尝问张文定公曰。去孔子百年而有孟。軻此后迨孔孟者为。谁何吾道之寥寥乎。文定沈吟久之曰。有人第恐过之耳。曰谁耶。文定曰。南岳让嵩山珪马祖石头丹霞无业。若此类。孔孟之教轡\勒不住。故归释氏矣。文公深肯之。其后张公无尽闻之叹曰。达人之论也。然嵩山盖祖庭之旁出者也。其感应超绝说法沛然如此。则南岳而下的传正续宗师。世教轡\勒不住。端可见矣。二三公之讜论。渠不信夫(七)是岁天竺三藏法师无畏至京师。帝嗣位之初。一夕梦梵僧謁见。风度环异。

  及寤追忆不已。因追画工授以形段。图于殿壁。及畏至入对。帝熟视盖梦中所见僧也。竦然异之。馆于西明寺。寧薛诸王皆降礼钦重。其后秋旱。帝廉知无畏能致龙。遣內使传詔请雨。畏难之。奏以旱数当然若苦召龙恐暴物。帝再遣諭旨。  人苦秋暑。虽暴风疾雨適足快意。畏诺之。有司设坛仪华綵光丽。畏笑曰。是可以致雨耶。命撤去之。独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诵咒语百余番。即有微物如蚪龙。从钵矫首水面。顷之復沈。畏咒遣之。白气自钵腾涌。语詔使曰。速归雨即至矣。詔使驰出回顾有云如练。自讲堂盘旋而上。顷刻风雷震电。詔使趋入奏御。

  衣巾已透湿。於是震风凌雨。飘荡庐舍。士民悚惧。弥日而息。又尝霖霪逾时。

  詔畏止之。畏於寺掜泥媼五躯。向之作梵语。若斥骂者即刻而霽。其神验类如此。

  帝敬之若神。未几通华言。译虚空藏毘卢遮那苏悉地羯罗等经十余部。禪师一行三藏宝月等参预其事。畏性简静好禪观。每劝学者习之。累表求还。帝坚留不许(八)是岁广州节度宋璟入曹溪礼祖塔。誓曰。弟子愿毕世外护大法。祈一祥瑞表信。言讫微风飘香氤氳袭人。俄而甘雨倾注。唯遍一寺之內。璟忻跃而去。未几召入。与姚元崇相继执政。世称姚宋为中兴贤相(九辛酉)朝廷以麟德历署日蚀比不验。詔禪师一行改撰新历。行受詔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较经史所书。气朔日名度数可考者。皆合而著之。久之道士邢和璞谓太史令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昔洛下閎造太初历。尝记曰。八百年后当差一日。必有圣人出世纠正之。今年期差满。而一行推大衍数。以纠数家之谬。閎之言不诬矣。愔亦以为然。行復欲知黄道进退。而太史无黄道仪。表请刱置之。

  制可(十壬戌)帝注孝经并制序是岁沙门智昇。上释教经律论目录凡二十卷。銓次大藏经典及圣贤论譔。凡五千四十八卷。自是遂为定数(十一癸亥)十一年十月癸酉。禪师一行制黄道仪成。帝自为之铭。詔安武成殿庭以示百官。其仪准圆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

  一昼夜而天运\周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东行一周。日西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以十九分度之二十九转日有余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周天。以木匱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立木人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鍾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之。皆於地中略施轮轴。  关锁交错相持。当时称其妙以为神功。无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遂藏之於集贤院是岁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省(十二)○有登州文登县郭行妻王氏。生女鹤喙。將丧自言。酬先世尝斋之报以此示人(甲子五七)沙门牛云者少不慧。因诣台山礼文殊。初至东台见老人问曰。胡为而来。曰愿见大圣求聪慧耳。老人曰。文殊居北台尔往见之。云奉教趋北台。

  老人亦在彼矣。云意其即文殊也。遂拜之。老人曰。汝沙门也。不应礼俗士。云拜不已。老人怜之。为入定观云前身盖牛也。以尝驰经故获比丘报。老人起定为云言之。復云。汝性昏迷胸中有淤肉在。当为汝[钁-(目*目) 賏]去之。因戒云闭目无輒开。云如约。颇觉老人以[钁-(目*目) 賏]锄其胸。然不甚楚。少顷心怀开豁顿异往时。及开眸见老人现身为文殊妙相端严。谓云曰。与汝聪明竟。云喜跃作礼及起身而文殊隱。云自是总持辨悟为时导师。以夙因故牛云称焉(十四丙寅)日本国沙门。荣叡普照等至于扬州。奉僧伽黎十领。其上缀以山川异物之状。盖其国主附之以施中国高行沙门。于时律师鉴真受其衣。叹外国人有佛种性。欲往化之。会叡照等亦劝请遂附舶而东。为恶风飘入鱼蛇等海。以真律行高皆脱祸。既至日本。彼王预知枉驾迎劳。馆于毘卢遮那殿。未几请真授归戒。夫人群臣皆以次稟授。日本自是始有律教(十五丁卯)三藏菩提流志卒。春秋一百五十有六。流志南印土国王之子。以让位出家。高宗闻名有詔要之。以垂拱中至京师。凡四十年。如华严宝积经等。

  皆出其手。帝及重臣敬之如生佛。葬日特给卤簿羽仪。塔于龙门之西原。赐諡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盛古未有焉(十六)时嵩山破窖墮和上者。不称名氏言行叵测。初见老安国师。契悟心要隱居嵩山。山有庙灵甚。殿中唯安一窖。远近祭祀烹宰无虚日。师领徒入庙。以杖击窖三下云。咄此窖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击三下。

  窖乃倾破墮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师前曰。我本庙窖神。久受业报。今蒙师说无生法。得说此处当生天上。特来礼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

  神再拜而去。少迁徒眾问师。某等久在和上左右。未蒙指示。窖神得何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无道理为伊。眾无语。师良久云。会么。眾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眾僧乃礼拜。师曰。破也破也。

  墮也墮也。於是其眾皆悟玄旨。后有义丰禪师。举问安国师。国师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只是难凑伊语脉。丰曰。未审什么人凑他语脉。安曰。不知者。又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有僧从牛头处来。师曰。来自何人法会。僧进前叉手绕师一匝而出。师曰。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僧乃回上边叉手而立。师云。果然果然。僧却问。应物不由他时如何。师曰。爭得不由他。僧云。恁么即顺正归原去也。师曰。归原何顺。曰若非和上几错招愆。师曰。犹是未见四祖时道理。见后道將来。僧乃绕师一匝而出。师曰。顺正之道今古如然。又僧侍立次。师曰祖祖佛佛只说如人本性本心。

  此外別无道理。会取会取。僧礼谢。师以拂子打之曰。一处如是千处亦然。师后不知终(十七)是年十一月己丑。禪师一行寢疾于华严寺。旧唐史云。帝一夕梦游其寺见一室绳床竹窗气象萧索。及旦行以疾闻。帝遣中使候问。使还奏行居处之状。  与所梦冥合。帝叹久之。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行结坛祈福。既而行疾少间。詔陪驾幸新丰。未几行疾革。帝亲候问。遂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有五。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有詔伤悼听停龕三七日。与中外赡礼。行容貌如生。而鬢发日长。

  帝亲制碑书之於石。出內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諡曰大惠禪师。帝尝从容问国祚几何有留难不。行曰。鑾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未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而唐以昭宗而灭。故云终吉。有里媼素供行。而媼一子坐杀人將之刑。媼悲泣请救。行怜之。令弟子捕生物。得雉豕七。

  行日藏其一於瓮中。为梵语咒之。七日北斗尽没。朝廷震惊。太史奏將有变。请避正殿禳之。帝密以问行。对曰。此无他。盖妖魔也。凡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若赐赦天下则妖不能为。帝然之。遂大赦。媼子由是得免。行日出一豕则一星现。至七日而斗復如故。其祕术多此类。著易论十二卷。大衍论二十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七政长历三卷。释氏系录。大衍玄图。心机算术。括遁甲十六局。六壬连珠歌。六壬髓经。天一太一经。太一局遁甲经。各一卷。五音地里经十五卷。宰相李吉甫奉詔撰一行传一卷。並见唐艺文志。十六年詔特进张说历官陈玄景等。编次一行所撰大衍历施用。三月驾幸温汤。道由一行塔所。帝为驻蹕徘徊。令品官诣塔。告以出豫之意。赐帛五十疋。令蒔塔前松柏。其为圣眷如此。宋史官欧阳文忠曰。自太初至麟德历。凡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至一行则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倣而已。沙门道泓者。生黄州与侍郎张敬之厚善。能言吉凶亡不明验。尝为中书张说视宅。戒曰。

  无穿东北壬隅也。他日见说曰。宅气索然云何。与说共视隅有三坎丈余。泓惊曰。  公富贵一世而已。诸子將不终。说惧將平之。泓曰。客土无气。与土脉不连。譬身疮痏。补他肉无益也。其后说诸子皆污禄山以斥死。果如其言论曰。欧阳文忠公雅嫉吾释。未始略有假借。独於唐志尊一行大衍之作。而宋景文於方技篇削一行玄奘等传。而独著道泓地理之说。或者以为唐浮图行业无足为二公取者。故止於是而已。夫岂然哉。盖大衍所以统天时。地理则切於人事。是宜史笔取也。若吾释之盛莫甚於唐。凡三百年间。以道德为天下宗师者。不可悉数。欧宋以为奉异方之教。故讳之而不书。犹春秋时虽老聃郯子之贤。返不若江人黄人得书于经。岂亦老氏不足取哉。盖国经之典。凡礼乐刑政所及贵贱必书。

  若吾浮图大绝世累颖脱尘表者。於刑政何与焉。宜其不参於世典也。由是言之。

  欧宋黜吾释。其微意乃所以尊之也。盛哉一行。前膺洛下閎八百年之讖。当时则明天子跪之称为圣人。及其制作施於后世。縕天地贯幽明歷数百年而其术益验。

  果圣与贤耶。吾弗得而知矣(十八己巳)初以上生日为千秋节○用大衍历是年太师燕国公张说薨。说为唐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为文属思精壮。尤善释典。尝謫岳州而诗益悽婉。时人谓得江山之助。天下不称姓而曰燕公。著石刻般若心经序曰。万行起於心。心人之主。三乘归於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如来说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见空舍法。二者知见復非空耶。是故定之与慧俱空法中。入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孰能证於此乎。駙马都尉滎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学有传僻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鐫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

  启未来之华业。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生。我以无得心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意齐天壤。国老张说闻而嘉焉。讚扬佛事题之乐石。又制法池院二法堂赞并序曰。法池西三归院二法堂。兹院长老初上禪师所造也。禪师姓彭氏名知。至性篤孝执亲之丧七日不食。微言密行志道探玄。究易老庄太一之旨。善正书。擅鍾王品格。其点画婉秀毫缕必见。如折槁荷磨文石。筋理洒颯固非人力之所致也。  中朝名士山藪高尚法流开胜远近慕焉。及晚年专意於禪颂。平生事业脱若遗尘矣。

  常叹帝王父母许我出家。雨露生成恩惟一揆。依如来教刱是功德。万一乎献福二宫潜祐七祖。將与一切咸登道场。於是三归堂以长安元年辛丑子月望日癸卯立。  善法堂以开元元年癸丑丑月望日戊辰建。禪师母弟仁婉弟子启疑及沙弥令哲。左右斯业实有力焉。而作赞曰。敬告诸佛子。一心清净观。欲求正真道。当从信根入。是佛虚空相。是法微妙光。定慧不相离。是僧和合义。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復空。住心三空宝。是名三归处。至哉初上人。建立善法堂。彩翠三世佛。庄严清净眼。能运\无碍心。普入於一切。见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识。是名真实见。亦名解脱知。佛观离生灭。诸法等如是(十九壬申)是岁定五服制。盖出自古。至天后请母三年。及卢氏驳议有异。

  开元五年卢履冰上言。眾议纷然。自是卿士之家。孝服有异。今二十年萧嵩等改修五礼。敕下依行。五服礼者。一三年服。为父曰斩衰。哀情至切斩截其心。为母曰齐衰次其父也。然二十七箇月终矣。十二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服。更加一月心丧。服之终也。齐斩服以縗\麻。臣孝于君亦尔。二期年服。十三箇月。为祖父等。三大功。九月。为叔伯等。四小功。五月。堂兄弟等。五緦麻。三月。三从兄弟等內外族等。余如五服注疏全之(二十)八月壬申朔。三藏金刚智告其徒曰。白月圆时吾逝矣。至时遶毘卢像顶梵夹退归寢室跏趺而逝。赐諡灌顶国师。敕中书杜鸿渐撰纪德碑。智西域人。本王种。出家从龙智阿闍黎传密教及来东土初达南海。广州节度闻于朝。有旨驛驰赴闕入见。帝大悦。馆于大慈恩寺。未几夏旱。詔智祈雨智结坛图七俱胝像。约开眸即雨。阅三日像果开眸。有物自坛布云弥空。斯须而雨。帝特降詔褒美。明年辞游雁门不允。遂迁荐福寺。为人语默兴居容止凝粹。喜慍不形于色。见者莫测其涯。所至必结灌顶道场。弟子不空传其教。初不空事智。智授以梵本悉曇章及声明论。不逾旬而诵之。智奇其骏。引入金刚道场。以掷花验之。智以为胜己。

  不空因求瑜伽五部。智未之许。不空擬入天竺求之。智一夕梦京城佛像皆东行。

  及寤以詰不空。空启以西游意。智曰。汝有授道之资。吾何靳哉。即授以五部及毘卢遮那经苏息轨范。及智没不空奉遗教游天竺增广其学是岁禪师义福卒。旧唐史云。福得法於神秀禪师。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二十余年未尝出宇之外。尝隨驾幸东都。蒲号二州刺史及官吏士民皆齎旛华迎之。

  所在涂路充塞。及卒有旨。赐号大智禪师。葬伊闕之上。送者数万人。中书严挺之为制碑。初神秀虽德行为禪门之杰得帝王钦重。而未尝聚徒开堂传法。至义福普寂。始於京城传教。二十余年人皆仰之(二十二癸酉)恒州刺史韦济奏。方士张果有长年祕术。自言数百岁矣。则天尝召之。果徉死不赴。今復见之。帝闻遣中书侍郎徐嶠齎璽书迎之。果至。帝闻其变化不测而疑之。时邢和璞者。善算。能知人寿夭。帝令。算果。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师夜光者。善视鬼。帝召果与之密坐。令夜光视之。夜光不能见。帝闻饮菫汁无苦者真奇士。会天寒以菫汁赐之。果饮三巵醺然如醉。顾左右曰。非佳酒也。倾之取镜视齿则尽燋黑。命左右取铁如意击齿墮尽。更出神药傅其齗寢。

  顷之齿復粲然如故。帝始信之。將妻以公主。果预知苦辞获免。后恳辞归山。下制曰。恒州张果先生游方之外者也。跡造高尚深入窈冥。早浑光尘应詔城闕。莫详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特行朝礼。爰昇宠命可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其年果入恒山。后不知终(二十三乙亥)二十三年三藏无畏卒。春秋九十有九。詔鸿臚丞李现监护丧事。  塔于龙门之西山广化寺。藏其全身。畏本释种。甘露饭王之后。以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在乌茶国演遮那经须臾眾会咸见空中有毘卢遮那四金字各寻丈排列。久之而没。又尝过龙河。一托驼负经没水。畏惧失经。遽隨之入水。於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不许。彼请坚至。为留三宿而出。

  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多类此(二十四)是岁。三藏不空於师子国从普贤阿闍梨求开十八会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其王一日调象。俄而群象逸。莫敢御之者。不空遽於衢路安坐。及狂象奔至。见不空皆顿止跪伏。少顷而去。由是举国神敬之论曰。自大教东流。诸僧间以神异助化。是皆功行成熟契彻心源。自觉本智现量发圣。绝非咒力幻术所致也。殆自东晋尸利密已降。宣译祕咒。要其大归。不过祀鬼神驱邪妄为人禳灾释患而已。其间往往不无假名比丘自外国来挟术惊愚。有所谓罗汉法者。正公[序-予 (林/骨)]邪术下劣之技。亦犹道家雷公法之类也。

  兹岂高道巨德弘禪主教者齿哉。及开元中西域金刚智无畏不空三大士。始传密教。

  以玄言德祥开佑至尊。即其神功显效几与造化之力均焉。故三大士虽宏密教。抑本智现量发圣与。尝慨资治通鑑称。贞观中有僧自西域来。善咒术能令人立死。

  復咒之使苏。太宗择飞骑中壮者试之。皆如其言。因以问傅奕。奕曰。此邪术也。  臣闻邪不干正。请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命僧咒奕。奕初无所觉。须臾僧忽僵仆。  若为物所系。遂不復苏。此恐好事者曲为之辞。何则若使果有是。则僧非真僧咒非真咒。正谓邪术耳。固不足以张吾教之疵也。矧万万无此理。向使彼能自西域远至长安厥术能死人而復苏。乃不暇自卫其身。对常人无故而僵死。虽儿童莫之信也。又当是时三大士者虽俱未至。若京城大德僧惠乘玄琬法琳明赡诸公。其肯坐视绝域偽僧破坏教门。不请峻治乃留帝命傅奕辨耶。佛制戒律。虽春蹊生草犹不许比丘践之。恐害其生。况说断人命咒传于世乎。故予谓好事者曲为之辞断可见矣(二十五戊寅)○始建置州学二十六年。沙门法秀者。梦异僧劝置袈裟五百领。施回向寺僧。既觉叹异。遂乞丐造之。然遍访所谓回向寺者。咸无得焉。一日道逢一僧。逆而问曰。託置袈裟今成未。秀曰。成矣。僧曰。吾导女入回向寺。女可裹粮载燧从吾以往。秀曰诺。

  翌日隨之入终南山。行二日。至深绝处。所见唯云物掩苒嵒洞崎嶇。进遇石坛共止其上。僧命秀钻燧出火。炷香望层霄拜之。忽云开见崖半有朱门高耸剎旛飞扬。  秀忻然与之攀躋而上。渐闻午梵清圆钟磬交作。须臾望见其寺。有额曰回向。其僧即趋而入。命閽者授秀馆。因具仪謁上方老宿。次见诸僧皆奇伟雍穆相劳问。  明日秀出袈裟遍寺施之。老宿谢毕携秀入一空房。呼侍者取尺八。俄顷侍者持玉簫至。老宿曰。此唐天子旧居之室也。向在此好声乐。故降为人主。久当復归。

  秀止再宿不得留。老宿授与玉簫并袈裟。嘱曰。持归献唐天子。即遣僧送秀出寺。

  行未远回望而云雾四合。秀慨叹而还。诣闕表上所寄。帝览之。因取玉簫调弄。  宛如夙御焉。其后燕沈香亭詔李白为辞。帝吹玉簫杨妃起舞。欢甚疑飘摇而仙去(旧唐史)

  (己卯)○封孔子文宣王(衣袞冕南面十哲坐图七十二贤庙壁)  (二十六庚辰)长者李通玄唐宗子也。开元二十八年顺世。长者以七年至太原盂县。有高仙奴者。识其为大贤。馆之斋中。每旦唯服枣十颗柏叶饼如七大者一枚。终日濡毫临纸。未尝接人事。如是三稔。迁马氏古佛堂侧。筑土室以居。尽日危坐而已。阅十年忽囊负经书而去。行二十里。偶一虎当途驯伏。玄抚之曰。

  吾將著论释华严经。能为择棲止处不。即以经囊负其背而隨之至神福山原下土龕之前蹲驻玄取其囊置龕中。虎即妥尾而去。其龕莹洁广六七肘。圆转上下称之。

  盖天设以卑有道。非人力所为也。长者著论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以代灯烛。

  于时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衣布衣俱以白巾幪首。日为长者汲泉炷香奉纸墨。每於卯辰之间。輒具净饌置长者前。斋毕彻器则引去莫测所之。如是五载。至长者著论毕。遂灭跡不见。长者美髭髯朗眉目。丹唇紫肥。冠樺皮衣麻衣。

  长裙博袖散腰徒跣而行。放旷人天靡所拘执。尝一日出山。遇里人高会燕乐。长者就语之曰。汝等好住。吾將归矣。眾惊其去有送入山者。至龕而谢遣之。即於是夕烟云凝布嵒谷震荡。有二白鹤翔空哀唳。其余飞走悲呜满山。翌日里人共往候之。则已端坐示寂于龕中。寿九十有五。华严论四十卷决疑论四卷。会释二卷。

  十门玄义排科释略及缘生解迷十明论各一卷。十玄六相普贤行愿华严缘观偈赞诗赋等。里人聚於方山逝多兰若。大历中沙门超广始获之。遂行于世(二十七)十二月。青原行思禪师示寂。吉州安城人也。姓刘氏。幼年出家。初见六祖。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师曰。圣諦亦不为。祖曰。

  落何阶级。师曰。圣諦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及居青原。有沙弥希迁者。见师。师云。子何方而来。曰曹溪。师曰。將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师曰。恁么则用去曹溪作什么。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迁问。曹溪还识和尚不。

  师曰。汝今识吾不。曰识又爭识得。师曰。眾角虽多一麟足矣。他日又问迁。汝什么处来。曰曹溪。师乃竖起拂子云。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  师曰。子莫曾到西天不。曰若到即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

  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又令迁往南岳和尚处下书曰。  汝达书了速回。吾与汝个鈯斧子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重己灵不求诸圣时如何。让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寧可永劫沈轮。不慕诸圣解脱。

  让便休。迁回。师问。子返甚速。书达不。迁曰。信亦不通。书亦不达。师曰。  作么生。迁举前话了便云。去时蒙和上许鈯斧子。便请。师垂下一足。迁礼谢。

  辞往石头。即石头和上是也。及是师既归寂。门人咸尊为七祖焉(二十八)时京都兴唐寺禪师普寂卒。旧唐史云。寂生河东马氏。少时遍寻高僧学经律。师事神秀凡六年。秀奇之。尽以道授之。秀入京因荐与则天。得度为僧。

  秀歿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其高行。特下制令代神秀统其法眾。开元十三年有旨移寂於都城居止。时王公士庶爭来礼謁。寂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及卒凡京城士庶曾謁见者。皆制弟子之服。有敕赐号大照禪师。葬日河东尹裴宽及其妻子並衰麻列于门徒之次。士庶倾城哭送市易几废(壬午)改天宝(二十九)九月。太子詹事严挺之卒。少有风操累登显用。皆著声绩。天下引领望其为相。帝亦知其贤。欲遂相之。晚为李林甫所抑。郁郁不得逞至是预为墓誌曰。天宝元年挺之自絳州刺史抗疏陈乞。天恩允从许养疾归间。兼授太子詹事。

  前后歷三十五官。每承圣恩常忝奖擢。不尽驱策駑蹇。何阶仰答鸿造。春秋七十无所展用。为上士所悲。其年九月寢疾于洛阳之私第。以某月某日葬于大照和上塔次之西礼也。尽忠事君叨载国史。勉拙从事或布人谣。陵谷可以自纪。文章焉用为饰。初挺之师事大照禪师惠义。深明释典。及遗葬大照塔次。示不忘其德。

  见旧唐史(三十癸未)帝遣中使杨庭光入司空山采常春藤。光因诣无相寺问本净禪师曰。

  弟子慕道斯久。愿和上慈悲略垂开示。师曰。天下禪宗硕学咸会京城。天使足可启决。贫道猥山傍水无所用心。杨再拜。师曰。天使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

  问道耶。曰弟子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庭光跪受。回闕具以山中所遇闻奏。即敕庭光齎詔起师。以是冬十二月到京安置白莲亭。明年正月上元日。追两街名僧硕学赴內道场。共师阐扬佛理。有远禪师者。问如禪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

  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

  禪师见有身心是道以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適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禪师形体甚小。却会此理。师曰。汝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远曰。请禪师於相上说出无相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惭汗而退。如远者又七人往復论道。  师皆纵口词辩倾注。帝及四眾莫不称善而罢(三十一甲申)三年南岳怀让禪师示寂元和中名儒张正甫制其碑曰。天宝三载观音大师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元和十年故大师弟子道一之门人曰惟宽怀暉。感尘劫遽迁塔树已拱。惧绝故老之口將貽后学之忧。丕若貽谋\思扬祖德。乃列景行託於废文。强名无跡以慰乎罔极之思。曰自腾兰演教于此土也殆將千岁。达磨传心至六叶也分为二宗。不阶初入顿入佛慧。曹溪教旨於是乎传。

  弘而信之观音其人也。大师讳怀让。京兆杜氏。其先因家安康。即为郡人。髫年骏发聪悟绝眾。群言所涉一览无遗。居常而未或好弄。在丑而不可褻近。尝默观止水。因而顾影。形仪顒若宛在镜中。三反厥像如初。沛然而心乎独得。还步未輟。闻於空中曰。佛法津梁俟子而大。既应付嘱。尔盍勉之。乃深割爱线亟从剃落。以荆土律藏之微密也。大士智京在焉。摄衣从之。既进而仪法峻整冠於等辈。

  以嵩岳禪之泉海也。长安长老在焉。稽首咨之。既授而身心自在超出尘垢。厌离文字恩会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举。能大师方弘法施学者如归。涉其藩閫者十三焉。躋其堂室者又十一焉。师以后学弱龄分於末席。虚中而若无所受。

  善闭而唯恐有闻。能公异焉。置之座右。会一音吹万有。衍方寸弥大千。同焉而友畅。异焉而脗合。同受祕印因为宗师。乃陟武当穷棲十霜朅来衡岳终焉是託般若胜概。有观音道场。宴居斯宇。因以为号。或微言析理。辩士顺风而杜其口。

  或杖屨將撰。山灵借留而现於梦。远自梁益近从荆吴。云趋影附风动川至。灵山圣会古今一时。至矣哉未始闻也。一公见性同德。弘教鍾陵郁为名家。再扬木鐸而施及宽暉。继传心灯共镇国土。乃追琢琬琰揭于故山。扬其耿光以示来劫。其受法弟子亦序列于左。式明我教之有开焉(三十二乙酉)○立杨太真为贵妃矣○道士吴筠。是年詔见于大同殿。帝问道要。对曰。深於道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余徒丧纸扎耳。復问神仙治链法。对曰。

  此野人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筠每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天子。天下重之。沙门嫉其见遇而高力士素事佛共短筠於帝。筠知不得留辞还山。下詔为立道馆。后徙茅山由会稽剡中卒。初筠见恶於力士而斥。故其文深詆释氏。议者讥其背向。时浙西观察使陈少游。大恶筠所为。因命法师神邕著论折之。邕著翻迷论以订其妄。筠论遂废。给事中竇绍。见邕论叹曰。邕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三十三丙戌)五月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给牒。今谓之祠部者。自此而始也(三十四丁亥)是岁不空三藏自西域还。詔入內结坛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  时方士罗思远者。以术得幸。有旨令与不空验优劣。他日会于便殿。思远持如意向之言论次。不空就取如意投诸地。令思远举之。思远饶力不能举帝擬自取。不空笑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举手中如意示之。思远钦服而罢。不空凡祈祷\必张绣座。手持木神诵咒掷之。神自立于座。四眾环视必见其神目吻瞬动。所祷\虽造化之功可夺。朝野奉之如佛焉。是年凤凰现(辛卯)世尊示灭一千七百年矣(三十五壬辰)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玄素卒。左补闕李华制碑。其略曰。呜呼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哀泣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幡幢盖网光蔽日月。以其月二十一日。四眾等号捧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原。象法也。州伯邑宰执丧师之礼率申哀慕。江湖震悼。曩於寺內移居高松互偃。涅槃之夕猗桐双枯。虎狼哀号声破山谷。人祇惨慟天地晦冥。

  及发隱登原风雨如扫。慈鸟覆野灵鹤徊翔。有情无情德至皆感。门人法镜法海。

  亲奉微言缮崇龕座。菩萨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齐翰。故刑部尚书张均。故江东採访使刘日正。故广东都督梁昇。故润州刺史徐嶠韦昭理。故给事中韩延赏。故御史中丞李丹。道流人望莫盛於此。弟子尝闻道於径山。犹乐正子春之於夫子也。洗心瞻仰天汉弥高。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过去圣贤诸功德藏。志之所至无不闻知。鲁史从告。况乎传信。其文曰。浊金清镜在尔销链。磨之莹之功至乃见。膏渍注然光明外遍。阳升律应草木皆变。启迪瘖瞽唯吾大师。息言成教舍法兴悲。辰极不动风波自移。境由心寂道与人隨。沓然玄默湛入无为。性本非垢云何净除。身心宴寂大极沦胥。內光无尽万境同如。甘露正味琉璃妙器。遍施大千无同无异。度未度者化周缘备。道树忽枯涅槃时至。我生无灭隨世缘因。吉祥殿上应化诸天。寂寂灵塔滔滔逝川恒沙劫坏智月常圆(三十六癸巳)西蕃寇围凉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阴兵救之。空诵仁王密语数番。

  有神介冑而至。帝亲见之。问曰。神谓谁。空曰。北方毘沙门天王长子也。空诵密语遣之。数日凉州捷报。有神兵至威武雄盛。贼\畏惧卷甲而去。帝悦詔天下。

  军垒皆立毘沙门天王祠(三十七甲午)左溪玄朗法师卒。朗如意中得度。就会稽叩宗法师商略律部依恭禪师研究心法行头陀教。初南岳惠文禪师。悟法华宗旨以授惠思禪师。思授天台智顗。顗授章安灌顶。顶授縉云智威。威授东阳惠威。朗奉事东阳尽传其道。

  重山深林怖畏之地。独处岩穴凡三十年。宴坐左溪。因以为号。每曰。泉石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吾以此始亦以此终。建立精舍约而不陋。跪懺其间。

  奉观音上圣。愿生兜率亲近弥勒。心不离定口不尝药。或衣弊食绝。布纸而绽掬泉而斋。如繒纊之温。如滑甘之饱。或问。万行俱空云何苦行。答曰。本无苦乐妄习为因。眾生妄除我苦隨尽。又问。山水自利如聚落何。对曰。名香挺根於海岸。如来成道於雪山。未闻笼\中比夫寥廓也。一日告门人曰。吾五印道成万行无得。戒为心本。尔等师之。言讫而逝。春秋八十有二。弟子神邕玄净法灯消辩湛然等数十人传其教。补闕李华誌其碑阴。略曰。禪师诲人匪倦。谓不待眾。一郁多罗四十余载。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不重味居必遍厦。非披阅圣教。不空然一烛。非瞻礼尊仪。不虚行一步。其微细修心。皆循律法之制。是以远方沙门邻境耆宿拥室填门(三十八)若冬暘夏阴不召而自至也。其后翰林梁肃。深得台教之旨趣。尝著天台法门议曰。修释氏之训者务三而已。曰戒定慧。斯道也始於发心成於妙觉。经纬於三乘。导达於万行。而能事备矣。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净。用一音演法。机感不同所闻益异。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小大之义。播於诸部粲然殊流。要其所归无越一实。故经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又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喻之以眾流入海。標之以不二法门。自次两得同诣祕密。此教之所由作也。洎鹤林灭而法网散。神足隱而宗涂异。各权所得互为矛盾。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依出现。应机不等持论亦別。故摄论地持成实唯识之类。分路並作。非有非空之谈。莫能一贯。既而去圣非远。其风东扇。说法者桎梏於文字。莫之自解。习禪者虚无其性相。不可牵復。是此者非彼。未证者谓证。慧解之道流以亡反。身口之事荡而无章。於是法门之大统。或几乎息矣。既而教不终否。至人利见。惠闻惠思或跃相继。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鐸重授於天台大师。大师像身子善现之超悟。

  备帝尧大舜之休相。相赞龙树之遗论。从南岳之妙解。然后用三种止观。成一事之因缘。括万法於一心。开十乘於八教。戒定慧之说。空假中之观。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是故教无遗法。法无弃人。人无废心。心无择行。行有所证。证有其宗。

  大师教门所以为盛。故其在世也。光照天下为帝王师范。其去世也。往来上界为慈氏辅佐。卷舒於普门示现降德。为如来所使。阶位境智盖无得而称焉。於戏应跡虽往微言不坠。习之者犹足以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况闻而能思。思而能修。

  修而能信。信而不已者歟。斯人也虽曰未证。吾必谓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鲜。

  启禪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中人已下。驰骋爱欲之徒。出入衣冠之类。以为斯言且不逆耳。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燋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损之。与夫眾魔外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

  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济。其於天下为不侔矣。自智者传法。五世至今湛然大师中兴其道。为予言之如此。故录之以系于篇(三十九)是岁鲁山令元德秀卒。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其母至京师。母亡庐墓侧。刺血写佛经数千言。绝笔感异香。芬馥弥日而息。食不盐酪藉无茵席。调南和尉。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媼。  德秀自乳之数日涌流。能食乃止。家苦贫求为鲁山令。岁满笥余一縑驾柴车还。

  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家无仆妾。岁饥或日一爨。嗜酒陶然鼓琴以自娱。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尝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及卒家唯枕履簞瓢而已。族弟元结哭之慟。或曰。

  子哭过哀礼与。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弱无固壮无专老无在死无余。人情所耽溺喜爱可恶者。大夫无之。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视锦\绣未尝求足。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

  吾哀之以诫荒婬贪佞綺紈粱肉之徒耳论曰。凡诸史杂传。俱未有卓行篇。唐史特设此题。载元鲁山数人而已。观鲁山行己之操及其弟元结所称。儼然一高僧耳。寘唐史数千人中。遂崭然杰出。顾不美哉旧史称。其居母丧刺血写佛经数千言。绝笔感异香。芬馥弥日而息。而新史削之。夫鲁山居丧所为出乎至诚\。宋景文何嫌而削之。若谓恶求福於佛。佛固未尝邀鲁山。鲁山自为之而不疑。何佛之嫌。若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应毁。则乳亦妇人之事。非男子有也。鲁山尚能出乳以食兄之子。独不当以血为母写经何也。  景文深存名教。然君子百行殊涂同归。奚必靳靳然以儒释歉哉(四十乙未)(○安禄山请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汉將。十一月反。兵十五万发范阳陷东都)  (丙申)肃宗亨改至德元载(玄宗第三子。禄山反。玄宗幸蜀。权立太子於凤翔。

  因即位。李泌为相。郭子仪李光弼为平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帝年五十二崩葬建陵。

  在位七年)

  (四十一)五月。逆贼\安禄山陷长安。玄宗幸蜀。或谓车驾入蜀之初。有守臣与禄山偕反者。其人曾为閬守。有画像在路次。玄宗忽见之不胜大怒。命侍臣。以剑斩像首。其人时在陕西。不觉其首无故忽墮于地。及是驾至成都渡万里桥。悟一行金合当归之讖。於是洗然忘忧云秋七月。皇太子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旬日诸镇节度兵至者数十万。乃以房琯为相。兼元帅討贼\。未几为禄山所败。于时寇难方剡。或言宜凭福祐。帝纳之引沙门百余人。行宫结道场。朝夕讽唄。帝一夕梦沙门身金色诵宝胜如来名。以问左右。或对曰。贺兰白草谷有新罗僧名无漏者。常诵此佛颇有神异。帝益讶之。

  有旨追见无漏。固辞不赴。寻敕节度郭子仪諭旨。无漏乃来见于行在。帝悦曰。

  真梦中所见僧也。既而三藏不空亦见于行宫。帝併留之託以祈禳(四十二丁酉)正月。安禄山子庆绪使李猪儿。弑禄山而自立。九月副元帅郭子仪破安庆绪復京师。十月帝至自灵武。十二月太上皇至自西蜀○未几於內禁立道场。讲诵讚唄甚严。宰相张镐諫曰。天子之福要在养人。以一函宇善风俗。未闻区区佛事能致太平。愿陛下以无为为心。不以小乘扰圣虑。帝不纳。寻敕五岳各建寺妙。选高行沙门主之。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或纳钱百緡请牒剃落。亦赐明经出身及两京平。又於关辅诸州纳钱度僧道万余人。进纳自此而始。  改干元復称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復反(四十三戊戌)是岁新罗僧无漏示寂于右閤门。合掌凌空而。立足去地尺许左右以闻。帝惊异降蹕临视。得遗表乞归葬旧谷。有詔护送旧居建塔。至怀远县下院。輒举不动。遂以香泥塑全身。留之下院(四十四己亥)是岁遣使诣韶州曹溪。迎六祖能大师衣钵。入內供养。詔南阳惠忠禪师赴闕。忠越州诸暨人。自受曹溪心印。居南阳党子谷中。凡四十年。足不下山门。尝示眾曰。禪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

  如师子身虫。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別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

  香象所负非驴所堪。及是赴詔。初安置千福寺。一日帝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身而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忠顾左右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如何是无諍三昧。答曰。檀越踏毘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忠曰。陛下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帝益不晓。於是斋沐別致十问其一曰。见性已后用布施作福否。忠对。

  无相而施合见性。二曰。日夕作何行业合得此道。忠答。无功而修合此道。三曰。

  或有病难將何道理修行抵擬。忠对。无功而修了业本空得不动转。四曰。临终时作么生得清凉自在无疑。忠以努力自信道为对。五曰。烦恼起时將何止息。忠以本心湛然烦恼回归妙用。六曰。见性已去用持戒念佛求净土否。忠对。性即是佛性即是净土。七曰。舍此阴了当生何处。忠以无舍无生自在生为对。八曰。临终时有华台宝座来迎可赴否。忠以不取相为对。九曰。作么生得神通以佛国。忠以见性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对。十曰。只依此本性修定得作佛否。忠对。定得作佛佛亦无相。无得乃为真得。前十对皆广有其辞。今约科目为对耳。帝由是凝心玄旨(四十五)三月己丑。詔天下州郡各置放生池。冬十月昇州刺史顏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曰。皇唐七叶我干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以至圣之姿。属艰虞之运\。无少康一旅之眾。当禄山强暴之初。干巩劳谦励精为理推诚\而万邦胥悦。克己而天下归仁。恩信侔於四时。英威达于八表。功庸格天地。孝感通神明。故得回紇奚霫契丹大食循蛮之属扶服万里决命而爭先。朔方河东平庐河西陇右安西黔中岭南河南之师虓闞五年椎锋而效死。摧元恶如拉朽。举两京若拾遗。庆绪遁逃。已蒙赤族之戮。思明跧伏。行就沸鼎之诛。拯已坠之皇纲。据再安之宗社。迎上皇於西蜀。申子道於中京。一日三朝。大明天子之孝。问安侍膳。

  不改家人之礼。蒸蒸然翼翼然。真帝皇之上仪。誥誓所不及已。歷选內禪。生人以来。振古及隨未有如我皇帝者也。而犹嫗煦万类忧勤四生。乃以干元二年岁次己亥春三月己丑。端命左驍卫右郎將史元琮中使张廷玉。奉明詔布德音。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浙西诸道。迄于昇州之江寧秦淮太平桥。临江帝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盖所以宣皇明而广慈爱也。易不云乎。信及豚鱼。书不云乎。洎鸟兽鱼鱉咸若。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非陛下而谁。昔殷汤克仁。犹存一面之纲。汉武垂惠。纔致衔珠之答。虽流水救涸宝胜称名。盖事止於当时。尚介祉於终古。岂我今日动者植者水居陆居。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彷彿。微臣职忝方面。生丁盛美受恩寖深。无以上报。谨缘皋陶奚斯歌虞颂鲁之义。

  述天下放生池碑铭一章。虽不足雍容圣明万分之一。亦臣之精恳也。碑铭不录(四十六庚如)改上元(辛丑)尚书左丞王维卒。维字摩詰。临终无病。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工草隶善画。名盛於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之。寧薛诸王待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非由学致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

  无题识。维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与弟縉皆篤志奉佛。食不荤血。衣不文綵。別墅在輞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洉-口 ㄒ]辛夷坞。与裴廸游其间赋诗相酧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丧表请以輞川第施为佛祠(四十七壬寅)改宝应。四月庚戌。楚州龙兴寺尼真如恍若有人接之。升天见天帝。帝授以十三宝。谓真如。曰中国有灾。宜以第二宝镇之。甲子楚州刺史崔侁奉表献于朝。其一曰。玄黄天符(形如笏。长八寸阔二寸。黄玉也。有文云辟兵后)二曰玉鸡(毛文悉备白玉也)三曰谷璧(径六寸粟粒自然白玉也)四曰西王母环二枚(径七寸白玉也)五曰碧色宝(圆而有光)六曰如意珠(形如卵光如月)七曰红靺鞨(大如巨粟)八曰琅玕\珠二枚(长二寸)九曰玉玦(如环四分缺其一)十曰玉印(有文如鹿以印物则鹿形著)十一曰。皇后採桑鉤(长六寸形如箸屈。其末色如金又如银)十二曰雷公斧(长二寸阔二寸)十三曰(史失其名)帝览之大悦。以置日中则白气属天。名之曰定国宝。帝以献自楚州。即皇太子始封之国。又闻中原有灾。

  宜以第二宝镇之。遂詔皇太子摄政事。大赦天下五月太上皇崩。年七十有八。帝自春至夏多不豫。及太上皇崩。哀感号慟致疾。

  相距十四日而崩。年五十四。皇太子即位。是为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