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吟诗
当前位置: 爱吟诗 > 古籍史书 > 《法苑珠林》 > 内容

《法苑珠林》 第八十八

更新时间: 作者:释道世

  受戒部第八十七之二五戒部第四(此别六部)

  述意部遮难部受法部戒相部得失部神卫部述意部第一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不杀盗淫妄酒也。虽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发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敬于礼者则不淫。说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酒。斯盖接化于一时。非即修本之教。修本教者是谓正法。内训弘道必始于因。因者杀盗淫妄酒也。此则在于实法。指事直言。故不假饰词托名现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证。不羡乐而乐彰。若略近而望远。弃小而保大。则无所归趣矣。故知受持不杀之因。自证乎仁义之果。所以知其然。今见奉戒不杀。不求仁而仁着。持戒不盗。不欣义而义敷。守戒不淫。不祈礼而礼立。

  遵戒不妄。不慕信而信扬。受戒舍酒。不行智而智明。如斯之实。可谓振网持纲万目开张。振机驭宇以离寒暑。复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以背之。若不是修昧于所欲。徒役虑于形名。劳心乎百氏。倦形神于宵夜。丧耳目于良晨。何乖道之远。逝而不及者乎。得其本则无欲而不辩矣。始知吞舟之鱼。不产沟洫之水。鹏□之鸟。岂翔尺鷃之林也。  遮难部第二夫欲受戒者。戒师先须问其遮难。故成实论问遮。逆罪人贼住。污比丘尼等不听作比丘。是等诸人若为白衣得善律仪。不遮修行施慈等善。但有世间戒。以是人为业所污亦障圣道故。不听出家。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次报妻子奴婢等次白国王(此须白者为国王禁制不许受戒所以须白若先不禁。不劳须白也)既问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软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惟愿大德怜愍故听(一说便得若受声闻别解脱戒纵无发。菩提心人。但发小乘心。出家五众人边受并得戒也)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并听不。若言听者。复应问言。

  汝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负。复应问言。汝今身中将无内外身心病耶。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于诸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五逆罪耶。汝不作盗法人不。汝非无根二根人不。汝不受八戒斋不犯重耶。汝父母师病不弃去耶。汝将非杀发菩提心人耶。汝不盗现前僧物耶。汝不两舌恶口成于恶人耶。汝不于母女姊妹作非法耶。汝不于大众作妄语乎。若言无者。复应语言。善男子。此戒甚难。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次教受三归。复应问言。此戒甚难。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志心归依于三宝不。若言能者。应令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志心观其身四种威仪。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云。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已。六月中净四威仪。志心受持净庄严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一说便得。若非信邪。旧来正信者。不须受此翻邪三归六月试。直问遮难教令忏悔。已即与授五戒八戒三归便得。不同此也)。  受法部第三若欲受戒具修威仪。对一出家五众人前受。故智度论云。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依归僧(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夷)证知我。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汝尽受持。何等为五。一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故杀生。是事若能当言诺(虽论言诺。改诺云能无咎)。

  二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偷盗。是事若能当言能。三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邪淫。是事若能当言能。四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能。五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能。既说相已。又应语言。是优婆塞五戒尽受持。当供养三宝勤修福德。远求佛道近证人天。岁三长月六斋若能持者。并须为之。若受一戒者。文中应除五之一字。直云我为不杀戒优婆塞。余文如前三归依。第三遍已即发五戒。后时三结。直付嘱之。  故萨婆多论。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答不得。要先受三归。后方得戒(下受八戒亦同此法)。  戒相部第四若萨婆多论。问曰。五戒中几是实戒。答曰。前四是实。后一是遮。所以同结者。以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淫他妻盗他鸡杀。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若受不杀戒。

  乃至一切有形蠢动皆不得加害。及食杂肉荤辛等。皆不得犯。

  故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菩萨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略说十种因缘。一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驴骡馲驼狐狗牛马人畜等肉屠者杂卖故。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四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人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染味着故。九彼食肉者诸天所弃令口气臭多恶故。十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子肉想。作服药想。故此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人肉。臣民不忍。即便谋反。如班足王经说。  又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

  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如人啖蒜臭自秽可恶。

  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说远见之犹不欲视。况当近之。水陆空行悉舍之走。咸言。  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也。

  义云。五戒优婆塞等。如俗家井水。多有细小诸虫。尽须漉看还置本处。欲有行动亦须赍漉袋自随。  若受不盗者。下至一枝草一粒谷等。皆不得取。

  故智度论云。憍梵钵提。试看一粒谷生熟不还本主。犯于业道尚五百世中为牛。乃至成罗汉已犹自□食。

  若受不邪淫者。如智度论云。除己妻外。余之男女鬼神畜生可得行淫者。悉是邪行。虽是自妻不犯。然须避于非处。谓自妻非道及得身已。亦须禁之。恐伤胎故。产三年内须亦避慎。谓防乳竭。若别有乳母不在制限。

  又成实论云。自妻非处。谓口及大便处。及一切女人为父母儿所护。出家女人等为法护故亦名邪淫。若无主女人众人前自来为妻。如法者不犯。  又提谓经云。年三长月六斋三明日月灯火下及八王日。亦名八节日。并须禁之(八王日如下述)若受不妄语戒者。但使心虚。无问境之虚实并犯。  又智度论。问曰。何故优婆塞慎口律仪及净命耶。  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复于口业妄语最重。以妄语故能作余过。或故作不故作。若但妄语已摄三事。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尽于诸善中实为最大。

  又成实论云。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或是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

  或虽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恼心说故皆名绮语。

  又摩德勒伽论云。为他传骂皆德罪故。  又萨婆多论云。妄语两舌恶口相历各作四句。一是妄语非两舌恶口。传他此语向彼说。以不实故是妄语。不以分离心故非两舌。软语说故非恶口。余句类。

  互可知。

  又成实论云。余三业。或合或离。绮语一种必不相离。

  又善生经云。若当妄语。亦摄绮语两舌恶口义。

  又萨婆多论云。不妄语者。若说法义。论传一切是非。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无过也。不尔斧在口中。若受不饮酒者。如四分律云。若饮酒者。乃至不得以草滴酒口中。

  又智度论云。饮酒有三十五过失。何等三十五。答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

  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

  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近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

  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

  又萨婆多论云。五戒优婆塞听贩卖。但不得作五业。一不得贩卖畜生。自有者听直卖。不得与屠儿家。二不得贩卖弓刀箭槊。自有者听直卖。不得与屠儿杀害家。三不得酤酒为业。自有者听直酤。四不得压油为业。外国麻中有虫故犯。  准此无虫应不犯。五不得作五大色染。多杀虫故。如秦地染青亦多杀虫入五大色数。

  又善生经云。受戒者。五处不应行。谓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等。有五种业不应作。谓卖毒药酿皮樗蒱围棋六博歌舞唱伎等。并不得为。亦不得亲近如是人等。

  又宝云经云。持戒之人不听向破戒家乞食。

  又阿含经云。远恶近善有四法。当急走避之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恶友。二恶众。三或多语笑。四或瞋或斗。

  又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自作。二教人。

  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复有三种。一用内色。二用非内色。三用内非内色。第一用内色杀者。谓用手打。若用足及余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后不死。是得中罪可悔。第二用不内色杀者。若人以木石刀槊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内非内色杀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复有不以此三杀。但合诸毒药着眼耳鼻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

  若优婆塞。或作火坑谩心造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罪。非人鬼神等堕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轻罪。若克心唯为人造火坑不通余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优婆塞。或用口业咒术令死。或有叹死赞死。或有气力人心起恶念令死。

  或堕胎令死。得罪重轻并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来出入误堕木石等死者。并不犯余如内律具说。

  第二盗戒者。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离本处。第一用心者。谓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第二用身者。谓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并得重罪。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轻慢取。三诈称他名字取。四强脱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盗五钱。若五钱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复有七种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满五钱轻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种取他物者。轻重俱不犯。

  第三淫戒者。邪淫有四处。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各有三种同前。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淫。谓口大小便处。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谓口及大便处。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不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淫犯中可悔。除其三处余处行淫。此皆可悔。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于彼三处共彼行淫。犯不可悔。轻处同上。若优婆塞虽不受戒。

  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颠狂心乱痛恼所缠不自觉者不犯。

  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钵龙王。犯不可悔也。

  第四妄语戒者。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阿罗汉四等果人。乃至四禅慈悲喜舍得四空定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天来龙来到我所供养我。彼问我义。我答彼问。皆犯不可悔罪。若实见言不见。实闻言不闻。

  实疑言不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语者。犯可悔罪。若发心欲妄语。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圣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乱心不觉语者不犯。

  第五饮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草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尝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啖麴能醉人者。若啖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色。似酒香似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病恼不觉知者亦不犯。  得失部第五问曰。渐顿云何。答曰。皆得。故成实论。问云。有人言。五戒具受。此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戒律仪。但取要为五。故优婆塞戒经云。或有一分。

  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受三归已不受五戒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已。受持一戒。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汝今欲受何分。尔时智者当随意授。又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一分行。若受二戒三戒。是名少分行。若受四戒。是名多分行。若受五戒。是名满分行。断淫者。受五戒已。于戒师前。更作誓言。我今于自(妇夫)不复行淫。是名五戒。增一阿含经亦云。一分二分得受。问曰。既得渐受。可从五师各得受一不。答曰。如付法藏经云。尊者薄拘罗受一不杀生戒。得五不死报。问曰。得重受不者。既受五戒。后时更得重受不。

  答曰。依成实论。得重发戒。故四分律。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向佛受亦得。  问曰。长短者得五三十日限分受不。答曰。依成实论。亦得多日。尽其终受。故十诵律。或昼或夜。受五戒亦获少善。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夫世戒者。不能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如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者不受戒。已受者犯则罪重。不受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有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神卫部第六依七佛经云。若有人能受持五戒。感得二十五神侍卫。

  杀戒有五神。

  一名波咤罗二名摩那斯三名婆□罗四名呼奴咤五名颇罗咤盗戒有五神一名法善二名佛奴三名僧喜四名广额五名慈善淫戒有五神一名贞洁二名无欲三名净洁四名无染五名荡涤斯戒有五神一名美旨二名实语三名质直四名直答五名和合语酒戒有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乱四名无失五名护戒又灌顶经云。佛告梵志。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营卫护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唯愿世尊。为我说之。佛言。梵志。我今略演。敕天帝释使四天王遣诸善神营护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二十五王。其名如是。

  神名蔡刍毗愈他尼主护某身辟除邪鬼神名输多利输陀尼主护某六情悉令完具神名毗楼遮那世波主护某腹内五藏平调神名阿陀龙摩坻主护某血脉悉令通畅神名婆罗桓尼和婆主护某爪指无所毁伤神名坻摩阿毗婆驮主护某出入行来安宁神名阿修输婆罗陀主护某所啖饮食甘香神名婆罗摩亶雄雌主护某梦安觉欢悦神名婆罗门地鞞哆主护某不为蛊毒所中神名那摩呼哆耶舍主护某不为雾露恶毒所害神名佛驮仙陀楼哆主护某斗诤口舌不行神名鞞阇耶薮多婆主护某不为温虐鬼所持神名涅坭醯驮多耶主护某不为县官所得神名阿逻多赖都耶主护某舍宅四方逐凶殃神名波罗那佛昙主护某平定舍宅八神神名阿提梵者珊耶主护某不为冢墓鬼所娆神名因台罗因台罗主护某门户辟除邪恶神名阿伽风施婆多主护某不为外气鬼神所害神名佛昙弥摩多哆主护某不为灾火所延神名多赖叉三密陀主护某不为偷盗所侵神名阿摩罗斯兜喜主护某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神名那罗门阇兜帝主护某不为伤亡所娆神名鞞尼干那波主护某除诸鸟鸣狐鸣神名荼鞞斗毗舍罗主护某除犬鼠变怪神名伽摩毗那阇尼佉主护某不为凶注所牵佛告梵志言。若男子女人带佩此二十五灌顶章句善神名者。若入军阵斗诤之时。刀不伤身。箭射不入。鬼神罗刹终不娆近。若到蛊道家亦不能害。若行来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带佩此神王名著身。夜无恶梦。悬官盗贼水火灾怪怨家闇谋口舌斗乱。自然欢喜。两作和解。俱生慈心。恶意悉灭。妖魅魍魉邪忤薛荔外道符咒厌祷之者。树木精魅。百虫精魅。鸟兽精魅。溪谷精魅。门中鬼神。户中鬼神。井灶鬼神。洿池鬼神。厕溷中鬼神。一切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带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者。某甲入山陵溪谷旷路抄贼自然不现。

  师子虎狼熊罴蛇蚖悉自缩藏不害人也。  八戒部第五(此别六部)

  述意部会名部功能部得失部受法部戒相部述意部第一夫戒定慧品。造化宏图。众圣式遵。万灵攸重。余以戒律宗要。定慧归承。

  如有乖张。明心莫显。是故大悲赴难。立行法以检之。惑网之夫。设理踪而证入。业种之客。依相迹而绳持。庶使念念退省新新进策。为功不已情过乃彰。但善恶由己。起则升沈。不作则已。作则业成。业绳惑网。胶固弥密。自非倾诚苦克折挫身心。哀怆往因畏惧来果。决誓要期。永断相续。故文言严饰道场澡浴尘垢。着新洁衣。内外俱净。对说罪根发露悔过。举身投地如太山崩。五体殷重归依三宝。敬诚回向然后受戒。此戒时节虽促既恳意标心。为成三聚净戒。为救四趣众生。此则功超人天德齐佛位。故智度论。譬同猛将。亦为与佛等也。

  会名部第二问曰。诸经论中何名八关斋。亦名关戒耶。答曰。前八是关闭八恶不起诸过。不非时食者。是斋。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

  故名斋也。又斋戒体一名别。若寻名定体。体容小别。斋者过中不食为名。戒者防非止恶为义。故萨婆多论云。八个是戒。第九是斋。斋戒合数故有九也。

  功能部第三如斋法经曰。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可称说。不如一日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又中阿含经云。多闻圣弟子持八支斋时。忆念如来十号名字。若有恶思不善皆灭。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是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时一日一夜。

  又智度论。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一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

  又智度论。问曰。白衣居家唯有此五戒。更有余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至十五日。受持此戒。福最多也。

  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以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乐。

  又论引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大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不布施持戒孝顺父母使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是时释提波那氏。即说偈言。

  六斋神足日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佛告释提桓因。云何妄语。若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是为实说。所在之处有持此戒者。恶鬼远之住处安隐。是故于六斋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问曰。何故诸恶鬼神等辈。于此六斋日恼害众生。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是摩醯首罗等诸鬼神父。修其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

  于此六日每割血肉以着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天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供养仙人法。以烧香甘果等。汝云何以血肉着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

  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摩醯首罗神等从此八鬼生。以是故摩醯首罗等神。于此六日有大势力恼害众生。诸鬼之中摩醯首罗最大第一。一月之中皆有日分。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谓八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余神一月有二日分。谓有一日十六日。其月二日十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摩醯首罗为诸神王。又得日多。故数四日为斋。余日是一切神日。亦数为斋。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也。但佛法之中日无好恶。随世恶因缘故。佛教众生斋戒。以除其患也。

  又提谓经云。提谓长者白佛言。世尊。岁三斋皆有所因。何以正用正月五月九月。六日斋用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言。正月者。

  少阳用事。万神代位。阴阳交精。万物萌生。道气养之。故使太子正月一日持斋寂然行道。以助和气长养万物。故使竟十五日。五月者。太阳用事。万物代位。

  草木萌类。生毕百物。怀妊未成。成者未寿。皆依道气。故持五月一日斋。竟十五日。以助道气。成长万物。九月者。少阴用事。干坤改位。万物毕终。衰落无牢。众生蛰藏。神气归本。因道自宁。故持九月一日斋。竟十五日。春者万物生。夏者万物长。秋者万物收。冬者万物藏。依道生没。天地有大禁。故使弟子乐善者避禁持斋。救神故尔。长者提谓白佛言。三长斋何以正用一日至十五日。  复言。如何名禁。佛言。四时交代阴阳易位。岁终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界皓皓五处录籍。众生行异五官典领。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格万途。诸天帝释太子使者。日月鬼神地狱阎罗百万神众等。俱用正月一日五月一日九月一日。四布案行帝王臣民八夷飞鸟走兽鬼龙行之善恶。知与四天王月八日十五日尽三十日所奏同不。平均天下使无枉错。覆校三界众生罪福多少所属。福多即生天。上即敕四镇五罗大王司命。增寿益算。下阎罗王摄五官除罪名。定福禄故。使持是三长斋。

  是故三覆八校者八王日是也。亦是天帝释辅镇五罗四王地狱王阿须轮诸天。案行比校定生注死。增减罪福多少。有道意。无道意。大意小意。开解不开解。出家不出家。案比口数。皆用八王日何等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为八王日。天地诸神阴阳交代。故名八王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皆是天地用事之日。上下弦望朔晦皆录命上计之日。故使于此日自守持斋。以还自校使不犯禁。自致生善处。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

  又涅槃经云。佛言。大王。波罗柰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况复佛也。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

  又贤愚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至家为妇逼非时食。由破戒故乃生龙中。

  愿作王者。持戒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国王。其王园中多有甘果。尝遣一人随时看送。其人后时于园中得一颗柰。色香甚美。持与门监。展转奉王。王食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于园监。王即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园监于是具陈本末。王瞋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启王。此柰无种。

  何由可办。王复语言。若不能得当斩汝身。其人还园举声大哭。时有一龙从泉而出。变身为人。问其哭由。园监具说。龙闻入水。即以金盘。盛柰与之。遣持奉王。并腾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乃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愿。

  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中。今欲奉修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戒斋文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监奉柰。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有佛法。斋法难得。王敕一臣。龙索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至家。甚怀忧愁。臣父见子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言。吾家堂柱每见光明。试破看之傥有异物。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得已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遗于王。王及于龙重修八戒。寿尽生天。同共一处。王释迦佛出世之时。来至佛所。佛为说法。二天俱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

  又智度论云。若人欲求最大善利。应当持戒。戒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住。戒亦如是。一切善法皆依戒住。若世间人。下品持戒得生人中。  中品持戒生于天上。乃至上品清净持戒。得至佛道。若破戒者。堕三恶道。是故佛言。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厌患贫穷。供养诸天。满十二年。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贫人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中所愿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彼人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语之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彼人闻已。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逸立瓶上舞。瓶即破坏。

  一切众物一时失灭。持戒之人亦复如是。若能持戒。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逸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也。

  得失部第四如萨婆多论云。若人欲受八戒。先自恣女色。或作音乐。或贪饮食种种戏笑。如是放逸尽心故作。然后受戒。不问中前中后皆不得戒。若无本心受戒。种种放逸。后遇知识即为受戒。不问中前中后并得成受。

  又善生经云。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宣令所属之境斋日莫行恶事。如是清净得斋。若不遮者不成。以恶律仪故。又俱舍论云。若先作意于斋日受者。虽食竟亦得受。又萨婆多论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等令言论断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又成实论。问曰。是八斋但应具受为得分受。答曰。随力能持多少皆得成受。复有人言。此法但一日一夜受。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并得。或一日一夜。或半日半夜。或一月半月等。增一阿含经云。若受八关斋。先须忏悔前罪然后受戒(忏悔方法如前忏悔篇说。简人问其遮难。如前五戒中说)。

  受法部第五依智度论。受云。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净行优婆塞(女云夷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竟(三说)。

  既受得戒已。次当为说戒相。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淫泆。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泆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着香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着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香华璎珞不香油涂身不着香熏衣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亦如是。

  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消除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布萨者秦云共住也)故僧只律云。佛告比丘。今是斋日唤优婆塞。净洗浴着净衣受布萨。又萨婆多论云。必无人受者。但心念口言。

  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又成实论云。有人言。此戒要从他受。其事云何。是亦不定。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女人受戒不假袒髆自外法用并同前说)。

  戒相部第六既受得戒已。理须识相护持。若不识相遇缘还犯。前之五戒。一同五戒中说。后之三戒今重料简。离庄严具者。  如俱舍论云。离非旧庄严。何以故。若常所用庄严。不生极醉乱故。  述曰。有与女人授戒。不许饮乳小儿同宿。恐云破戒。又不许木牙八尺床上坐卧。令在地铺。又不许白素木盂非时饮水。恐受腻破斋。如是种种妄行禁制。

  皆不合圣教。反结无知不学之罪。纵共父兄等同宿。但于戒不犯。非名破戒。

  又萨婆多论云。若已受八戒而鞭打众生。或言。待至明日当打。皆令戒不清净。非是破戒。

  又阿含经云。高广大床者。陛下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

  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辨。体贵不合坐。下四约人辩。大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父母床座不在禁限)。

  第七辩位者。

  如萨婆多论云。问七众外有木叉戒不。答八戒是。以此义推受八戒人。不入七众摄。若知位处应在五戒优婆塞上坐。以受戒多故。故智度论。将八戒譬于健将。

  又成实论云。八戒优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心离破戒宿故。优婆塞者。诸经亦云清信士。亦云近佛男。优婆夷者。亦云清信女。亦云近佛女也。依如西域俗人信持五戒八戒者。始得唤为优婆塞优婆夷。衣服居止举动合宜亚类出家人。在于不持戒者上坐。不同汉地无法白衣业行昏驰秽染杂浊者。雷同呼为优婆塞等。亦称为贤者。无鉴之甚。勿过于此。

  又是法非法经云。佛告诸比丘。有贤者。非贤者。何等非贤者法。若比丘大性欲学道。有余同学非大姓。故为自骄身欺余。是非贤者法。复何等为贤者法。

  谓学计我不必大姓。能断贪瞋痴。或时有非大姓家方便受法。如法说行。不自誉亦不欺。是名贤者法也。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问曰。斋法云何。答曰。应作是言。如诸圣人。常离杀生。弃舍刀杖。常无瞋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远离杀生。弃舍刀杖。无有瞋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离不与取身行清净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劫盗不与取求受清净自活。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断淫泆远离世乐。我今一日一夜除断淫泆远离世乐净修梵行。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酒。酒是放逸处。我今一日一夜远离于酒。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我今一日一夜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以如是法随学圣人。  如诸圣人常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我今一日一夜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偈说曰。

  杀盗淫妄语饮酒及华香璎珞歌舞等高床过中食圣人所舍离我今亦如是以此福因缘一切共成佛又佛说斋经云。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着彩衣。

  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子妇俱受斋戒。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揵斋。三为佛法斋。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食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往。若族姓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居家利养。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慧。第二尼揵斋者。当月十五日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为妻子奴婢。非是我有。至到明日。如彼尼揵外道。不得大福。非大明慧。第三佛法斋者。内道弟子月六斋日受持八戒。何谓八耶。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不饮酒。不醉迷乱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求安。不着华香不传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奉法时过中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